明代宦官监军制度述略(3/6)
9)始遣“太监王应朝监视行营。太监冯元升核军迄,始下户部发饷又命太监吕直劳军”(25)。
崇帧4年(1631),派宦官唐征提督京营戎政,王坤监饷宣府,刘忠监饷大同,刘允中监饷山西。命王应朝监军关宁,张国元除军东协,王之心监军中协,邓希诏监军两协。同年11月,又命太监李奇监视陕西茶马,吕直监视群岛海禁(26),12月以司礼监右少监刘芳誉提督九门(27)。
崇帧6年(1633)5月,命太监陈大金、阎思印、谢举、孙茂霖为内中军,分入大帅曹诏、左良玉、张应昌诸营监军(28)。6月又命太监高起潜监视宁锦兵饷(29)。同年又称“内臣在镇,不利奸病”(30),再派宦官陈大朵、阎思印、谢举、孙茂霖等人为内中军,分别至大帅曹诏、左良玉、张应昌诸部监军,后又将宦官杨进朝、卢九德调进总兵倪宠、王朴所率的京营中。6月又命太监高起潜等监视宁锦兵饷(31),其监视地点是:“卢维宁往通、津、临、德,方正化往真保,杜勋往宣府,王梦弼往大名、广平,阎思印往顺德、彰德,牛炳往卫辉、怀庆、杨茂林召大同,李宗化、张泽民往苏镇中西二协。”(32)
崇帧7年(1654)6月,崇份下诏,罢各道监军宦官,但并不彻底,不久又大量派出崇帧9年(1636),皇太极祭告天地,举行受尊号大典,正式改国号为大清,年号崇德同年,率清军第三次入关。崇祯知悉清兵入关,急令兵部尚书张凤翼出督援军,又特命高起潜为总监,并以司礼太监张云汉、韩赞周副之。同时又派大监李辅国、许进忠等分守紫荆、倒马诸关,孙惟武、刘元彬防守马水河。力图阻止清兵自山西进犯(33)。未几,清军攻陷昌平。守城总兵巢丕昌投降,户部主事王桂、监军宦官丁希忠等皆被杀,葬于天寿山的明熹宗陵寝被焚毁。崇帧帝采取固守城池,伺机出击的战略,并命各地兵马驰援,以兵部尚书张凤翼总之。然张凤翼“才鄙而怯,识暗而狡,工于趋利,巧于避患”,手下诸将皆懦怯不敢战,京畿地区遍遭躁湖(34)。言官纷纷指责张翼罪责难逃,崇帧帝亦更不信任臣武将,任监视关宁太监高起潜为总督,指挥明军作战(35)。
崇帧9年(1636)7月,兵部尚书张凤翼出督援军,又特命高起潜为总监,并以司礼太监张云汉、韩赞周副之。同时又派大监季输国、许进忠等分守紫荆、倒马诸关,孙惟武、刘元彬防守马水河(36),并命司礼太监魏国征守天寿山(37)。
崇祯10年(1637),派孙应元、黄得功率部至河南作战,任宦官刘元斌、卢九德监军(38)。
崇祯11年(1638)7月,命司礼大监张荣提督九门(39)。
崇祯15年(1642)1月,命太监王裕民、刘元彬典禁兵。11月清兵入塞,京师戒严,命勋臣分守九门,太监王承恩督察城守(40)。又命司礼太监方正化总督保定军务(41)。
崇祯17年(1644)2月,派太监高起潜、杜勋等10人监视诸边及近畿要害(42)。3月又派大监杜之秩协守居庸关(43),秉笔大监王承恩提督内外京城,总督蓟辽。王永吉节制各镇兵符,一切调度权宜进退官吏赏罚功罪等,悉听便宜行事。又起用旧司礼大监曹化淳戴罪守城(44),不久京城即陷。
四、明朝宦官监军制度之影响
明代宦官监军的主要作用在于代表皇帝控制军权,成为皇权在地方的延伸,中央与地方的桥梁,成为中央控制军队的工具。明末以前,明朝之所以能期控制军队,未出现武将专军乱政的局面,监军制度是一个重要因素。
从直接作用看,不能说宦官参预军事没有积极作用。如在辽东战场,监军宦官派驻辽东之初,尚可与袁崇焕同舟共济,团结一致,有利于袁崇焕的军事策略的贯彻执行。如袁崇焕总结出与后金作战的经验为战与守相结合,筑城与屯种相结合,坚壁清野与乘虚出击相结合,其中筑坚城以挫后金铁骑是重要内容(45)。袁崇焕申请经费修复被战火毁坏的城池,并与监军太监刘应坤、纪用和总兵赵率教并马巡历锦州一带地区,筑锦州、中左所、大凌河三城,将明军防线向前推进一百七十里。刘应坤向熹宗上的密奏中,也肯定了袁崇焕的筑城业绩,称:“今设备更严,城势增高,堡垒更固,著著皆实,毫无粉饰。”(45)为表示与辽东共存亡的决心,袁崇焕更把家眷接到辽东。向监军太监刘应坤等人表明心志(47)。
天启7年(1627)5月,后金新国君皇太极率军西征,兵锋直指锦州。明廷急将辽东督师王之臣调回京师,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居中帷幄,而关内外兵马尽归袁崇焕调遣,亲驻宁远城,居中调停,攻守兼备;监军太监刘应坤随军,便宜行事(48)。总兵赵率用与监军太监纪用等固守锦州。赵率用与监军太监纪用身披甲胄,亲冒矢石,力督官兵拼力抵抗,挫后金军于坚城之下。后金军攻锦州不克,挥师攻打宁远,也被袁崇焕及监军太监刘应坤督军击退。后金军再回攻锦州,仍不奏效,劝降信亦被太监纪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逐鹿崇祯末年】最新更新章节〖明代宦官监军制度述略〗地址https://wap.xbqg9.net/6/63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