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宦官监军制度述略(4/6)
拒绝,无功而退。是次战役,毙伤后金军数千人,史称“宁锦大捷”,是继宁远大捷”之后的一次更大胜利(49)。袁崇焕称之:“人人敢死,大小数十战,解围而去,诚数十年未有之武功也。”(50)在初期对农民军作战中,宦官统军或监军也曾取得一些局部胜利。
但宦官监军的消极作用是十分明显的,首先是对明朝军制造成危害。
明朝军事制度的基础,乃为卫所制度,京军又为卫所军中最精锐的部分,是明朝控内御外的基本武力。
明初,京军和卫所军耕战结合,以屯养兵,军费基本自给。《明史》载:永乐时“东至辽左,北抵宣大,西至甘肃,南尽滇蜀,极于交趾;中原则大河南北,在在兴屯”,由于各镇皆有屯田,“一军之田,足瞻一军之用,卫所官吏俸粮皆取给焉”。因此朱元璋得意地说:“吾养兵百万,要不费百姓一粒米。”(51)
宣德以后,军屯渐坏,其原因主要是屯田的侵隐和占夺,以及军士的被役占。在此病端中,监军宦官占闲买役占有重要比例。“京军积弱,由于占役买闲。其病实起于纨绔之营帅,监视之中官,竟以亡国云。”(52)春秋中社区bb.qzg.n
此外宦官监军,致使主将不得专兵权,号令不统一。许多监军宦官将精锐部队据为己有,胜则抢功,败则卸责,使士气涣散,军队战斗力降低,对明朝军事造成很大危害。如土木之变中,王振监军擅权,致使英亲被俘。王振及随军武大臣皆死,50万大军死亡过半,剩下的亦皆逃散,骡马20万以及衣甲器械尽为也先所得,明军的损失异常惨重,成为明朝国防危机的契机。
明中叶以后,西北农民起义军与辽东战场使明朝穷于应付,成为明朝灭亡的决定因素,宦官从中起很大的消极作用。
崇帧6年(1633)特命大监高起潜等人分入大帅曹诏等营监军,希望借此加强军力,扭转衰势。但事与愿违,将帅或者与监军勾结,铺盖真象。“诸帅各有近侍为中军,事易掩饰,所报功多不以实也。”监视之设,止多了一扣饷之人,监视之欲满,则督抚镇道皆有所持矣。边臣反乐于有监视,功易饰败易掩也。上性多疑,有监视,又有视监视者,多一人有一人之费,穷边士卒,何不幸一至如此”(53)或者将帅与监军相矛盾,致使军心涣散。吴起曾称:“法令不明,赏罚不信,虽有百万,何益于用?”而冒功领赏,涣散军心,是宦官监军的通病。监军宦官“禀给优渥,挟势而骄,多夺人俘获以为功……将士益解体。”(54)监军宦官多侵盗军资,临敌则拥精兵先遁(55)。进剿中,宦官借机对地方需索百端,致令汾阳知县苦于逼迫,投井自杀(56)。以知兵著称的高起潜,“实未尝决一战,惟割死人首冒功而已”(57)。将帅受监军掣肘,“事权中制,功过莫偿”(58)。对于监军宦官,领兵诸将皆“耻为之下”(59),“意弗善也”(60),“垂首丧气,作鼻息之仰”(61)。在围剿的过程中“禁军在江北,内臣所监,不受督抚节制”(62),军力分散,调动不灵,屡失战机。
崇帧7年(1634),时农民军力量尚弱。明将陈奇瑜调军围剿,高迎样、李自成、张献忠等主要首领率军误入陕西安康附近的车箱峡,“久雨弓解,马无刍多死,困甚”,已处绝境。李自成用财贸贿赂陈奇瑜左右假称求降。抚按明知是伪,但总兵王朴倪宠贪受降之功,监军杨进朝为内主,力主受降(63)。农民军借机冲出绝境,势力大增,李自成名始著也(64)。同年3月,陕西副使贺自镜弹劾监军孙茂霖纵兵劫掠,玩寇殃民(65),监军卢九德惟贿是徇,在紧急关头,“辙募群僧诵佛号,以祈免死”(66)。
崇帧14年(1640)10月,监军刘元斌纵军逗留陕、洛40日,不敢接战,惟“城门昼闭,纵诸军大掠,杀樵汲冒功。已而欲攻城,州民敛金赂之,乃免。”(67)同年11月,李自成陷南阳,刘元斌则抢掠妇女北逃,将所掠妇女全部溺死河中(68)。
春秋中社区bb.qzg.n张献忠因形势不利,欲假借“受抚”,实则修整,但不解散军队。杨嗣昌担心养虎殆患,欲杀之。张献忠知熊灿贪婪好财,遂赂之,熊灿大悦,同意招抚。监军宦官刘元斌亦上疏,建议招抚,崇祯遂同意其议。未几,张献忠复叛(69)。
在辽东战场上,明崇帧9年(1536),清军第3次入关。先后克12城,大小56战皆捷,共俘获人口牲畜十七万九千八百二十,纵横北京城下,遍蹂畿内(70)。而明军在高起潜的督统下,只在涿洲之战杀敌二百余人(71),其余只敢尾随清军,不敢接战,直至清军满载战利品从容出关后,高起潜方敢向崇祯报捷,斩敌三级(72)。当清兵出建昌时,守将崔秉德请求力守关口,以截清军归路,却遭高起潜拒绝(73)。
崇帧10年(1637),清兵再次入关,京师戒严。崇祯调各处兵马勤王,命宣大总督卢象升率兵出其在,移青、登、莱、天津之兵出其右,檄总兵刘泽清以山东兵出其前,高起潜为应援。卢象升督师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逐鹿崇祯末年】最新更新章节〖明代宦官监军制度述略〗地址https://wap.xbqg9.net/6/63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