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节穷人的孩子没有春天(1/2)
“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三十年来,国家的转型在继续,但底层个体命运的转型,却在逐渐陷入停顿。
“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华夏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国立北平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水木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
拿到班级花名册时,明明注意到了大多数同学没有留意的一个细节——全班60多位同学,农村籍学生只有5个左右。
北平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云杉统计1978~2005年近30年间北平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发现,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今,考上北平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
水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2010级斯敏等几位本科生在水木清华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那年的高考考场里,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
2008年12月,总理小宝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中也感慨,“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本来经济社会发展了,但是他们上高职、上大学的比重却下降了。”
哪些障碍,垫高了明明这样的孩子考入名校的门槛?封锁了他们努力向上攀爬的通道?知识改变了明明的命运,可绝大多数寒门子弟还有机会改变自己命运的吗?
寒门少年都去了哪?
水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系讲师军指导了他的学生完成对水木清华生源状况的调研。更多更快章节请到。在课堂上,他也常对学生做随机调查,提问包括来自的地方,父母的职业,上大学前去过的最远的地方等。
调查做了两年,指向高度集中:“一名水木清华本科生的典型形象是这样的”,晋军说,出身城市,父母是公务员和教师,每年与父母起码外出旅行一次,甚至高中就有出国游学的经历。
国立北平校园里,学者思所在的国立北平华夏与世界研究中心成立了一个“返乡调查”计划,以为学生支付回家硬座火车票的方式,鼓励他们假期回到家乡,完成一篇调研报告。今年,这个计划不得不暂停。
“申请经费的学生一直不多,且一年比一年少,今年干脆就没有了。”思说,农村学生越来越少,对大多国立北平学子而言,一张免费硬座火车票实在太没吸引力,卧铺、飞机,才是回家的主流方式。
在一位魔都旦旦大学招生办老师的印象中,这几年被招进旦旦的寒门子弟的人数不断减少,大多数学生的父母都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与体面的社会地位。“无论是招进来的,还是从来没机会进入我们视野的年轻人,他们都在复制父辈的模样。”他说。
学习刻苦,成绩不错的寒门少年都去了哪儿?
教育学者东平的研究显示,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普通地方院校与专科院校。以湖鄂省为例,2002~2007年5年间,考取专科的农村生源比例从39%提高到62%,以军事、师范等方向为主的提前批次录取的比例亦从33%升至57%。而在重点高校,中产家庭、官员、公务员子女则是城乡无业、失业人员子女的17倍。
“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第一时间更新
连专科都考不上或不愿读的少年大有人在。思曾选取了湖鄂一座普通村庄作为研究样本,那儿浓缩了华夏基层凋败的模样——马路上平常看不到什么人,一旦闹出点什么动静,一大帮无所事事的年轻人立即呼啦啦地从网吧、桌球室里涌了出来。
看着他们在转型期华夏一小片弥漫着尘土与工厂粉尘的土地上挥舞着年轻的肢体,思开始觉得,国家的转型在继续,但个体命运的转型,却在陷入停顿。
那扇门在高考前就被关上了
上世纪80~90年代中期的高考升学率低,但仍旧让寒门子弟心怀憧憬。据北平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云杉统计,1978-1998年,国立北平农村户籍学生的比例在20%-40%之间,1980年代中后期是农家子弟用知识改变命运的黄金期,三成多国立北平学子出自寒门。
彼时,中国正值社会结构松动,社会阶层流动活跃,底层成为这一阶段社会变革中的受益者。寒门英杰辈出,是那个时代最温暖人心的变迁。
超级中学是各省重点中学的升级版,它们大多位于省会城市,拥有丰厚的教育经费与政策支持,像抽水机般吸纳当地及周边县城最优秀的学生与最优秀的老师,每年几乎垄断了其所在省份顶级名校的名额。
水木清华大学社科系讲师军指导的本科生调研团队以三秦省为样本,统计出当地两所超级中学在2008-2010年3年中,考入国立北平水木清华的学生占全省名额的六成余,过去七年,三秦省的15位文理科状元,11位来自这两所学校。更多更快章节请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新宅佳梦】最新更新章节〖第50节穷人的孩子没有春天〗地址https://wap.xbqg9.net/20/20263/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