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英法军又起兵端 大沽口清军告捷(3/5)
旗号,也随之到达。
咸丰皇帝这才感到了事态危急,赶紧派直隶总督谭廷襄为钦差大臣前往大沽口与四国公使交涉,且明令“不得先行开炮”。
然而,英、法公使却借口谭廷襄没有“可便宜行事”的全权资格,悍然拒绝与之会谈。
此时,联军中国舰队陆续驶抵大沽口外的战舰已有二十二艘,并有二十余只舢板运载海军陆战队员已越过了拦江沙;随时可对大沽炮台发起进攻,大战一触即发。
接着,英、法联军又向谭廷襄发出《最后通牒》:“勒令清政府应让四国公使前往天津”,并限令清军“必须在两时内交出大沽炮台”。
大沽口炮台位于白河入海口,可谓是“津门之屏障,京都之咽喉”,共由设置于白河两岸的五座炮台组成;其中,白河北岸有二座炮台,由游击沙元春、天津镇总兵达年等率部防守;白河南岸有三座炮台,由游击德魁、都司讷勤和、游击陈毅等率部防守;守兵共约八千余人,并配有神机营大炮二百余门。
同时,还调派了京营马步队、火器营、健锐营等数千人,由刑部左侍郎国瑞、护军统领珠勤亨、副都统富勤敦泰率领,作为南、北两岸炮台的接应。而北上进犯大沽口的联军虽然有二十余艘舰艇,但总兵力仅有二千余人;大沽口清军兵力数倍于敌,应不示弱。何况,那位出身于海军世家的舰队司令西马已由何伯接任。
谭廷襄想到这些,也就少了许多顾虑;于是,对于联军的《最后通牒》没予理会。
两时后,英、法联军的炮艇果然闯进了大沽口,向大沽口的南、北炮台同时发动了猛烈攻击。
于是,大沽口南、北炮台被迫还击。一阵炮轰后,联军的攻势终于被抑制住了;并击沉了联军的舢板四只,毙伤百余人;法国的霰弹号炮艇也遭到了重创,连艇长也被打死。
然而,正在清军庆幸胜利时;联军因首战失利而恼羞成怒,舰队司令何伯命令斯莱尼号旗舰及其它主力舰用大口径火炮一齐向大沽口南、北炮台猛轰。
顿时,大沽口南、北炮台上的百余门火炮被轰毁,炮台守兵也伤亡惨重。接着,联军的两支陆战队强行登陆向炮台进袭。炮台上尚存的清军将士坚守拒敌,大沽炮台上展开了一场白刃战。
然而,正在将士们浴血奋战时,直隶总督谭廷襄、直隶提督张殿元、天津镇总兵达年等官僚却早已吓得魂不附体,未待联军攻上炮台,一个个已自夺路而逃,致使炮台守军士气大挫。
后路接应的清军见状后也惊恐溃散,大沽炮台上的守兵即成了孤军作战。
结果,清军守将游击沙元春、都司陈毅、千总常荣恩、刘英魁等均战死在炮台上,四百余名兵勇也英勇献身,大沽口各炮台相继失守。
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后,就沿白河溯江而上进逼天津。
虽然,此时的咸丰皇帝仍想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须与之用武”;但那些从大沽口逃回的官僚们早已被吓得魂飞魄散了,满朝但闻一片议和之声;直隶总督谭廷襄更是直言奏称:“综观事势,细察夷情;不能战,战则必败;不易守,无能守之将;故而,不得不抚耳。”竭力主张求和投降。
不久,英、法联军抵达天津城下;两国公使联名再次《通牒》清政府:“必须在两日内派一品大臣二名到天津签约,否则先取天津再攻北京。”
此时的清皇朝对于江南的太平天国已是束手无策,根本没有能力再对付英、法联军了。只是,咸丰皇帝对于英、法联军的这一趁火打劫式的行径很是于心不甘犹豫不决,但又苦无良策。
此时,深受咸丰皇帝宠幸的当年的秀女兰儿,因生下了太子载淳而已被封为了储秀宫懿贵妃;懿贵妃见咸丰皇帝终日愁眉不展,探得情由后劝道:“皇上何苦为此区区事烦恼如此?而今当务之急是家奴犯上,长毛作乱。诸夷来华通商且如邻里之交,何必太过计较。吾当‘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则邻里和睦万事可宁。”
懿贵妃的一番话倒是使咸丰皇帝如茅塞顿开了。
于是,咸丰皇帝派大学士桂良与吏部尚书花沙纳为全权大臣,前往天津与联军议和,并允许两人可“便宜行事”。
然而,成吉思汗胞弟哈撒尔的第二十六代孙、因剿灭太平北伐军有功而加封为博德勒噶台亲王、时署任镶红旗汉军都统的僧格林沁,闻知咸丰皇帝派人与联军议和,心中甚觉不快;立即具本奏请“撤回议和代表”,主张应“倾全国之力,与诸夷决战”。
咸丰皇帝知道僧格林沁强悍好战可以驱用,但是此时满朝却都是一片求和之声;咸丰皇帝权衡再三后终于决定了求和,所以,仍然让桂良和花沙纳去往天津议和了。
桂良和花沙纳受命后火速赶往天津,两人分别与英、法、俄、美四国进行了谈判;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最后还是屈从和满足了四国提出的要求。
咸丰八年六月十三日始,清皇朝与英、法、俄、美四国先后签订了《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百年史话中华演义】最新更新章节〖第15章 英法军又起兵端 大沽口清军告捷〗地址https://wap.xbqg9.net/15/1524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