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英法军又起兵端 大沽口清军告捷(4/5)

约》。尔后,又于当年十一月八日,再与英国签订了《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作为对《中英天津条约》的补充条款。

四国通过《天津条约》,不但又获取了大量的所谓战争赔款;同时,还获取了更多的在华利益,诸如:允许“外国公使驻京”、外国人可以“进入内地游历、传教”、向各国“增开琼州、潮州、台南、淡水、登州、南京等通商口岸”、在华的各国享有“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甚至于允许“鸦片贸易合法化”,并修改了“关税税则”。从此,四国输入的洋货不但可运销中国内地,而且只要交纳百分之二点五的“子口税”后就可免交一切内地税。

对于如此不平等的《条约》,清皇朝迫于无奈只得认可。

一年后,按规定到了换《约》的时期;清皇朝担心在京换《约》会滋事,于是提出了在沪换《约》的建议;然而,此时的联军已不再把清皇朝放在眼里,却坚持非要在北京换《约》不可。

为此,咸丰皇帝又觉得大失了颜面,双方矛盾又由此激发。

于是,英国公使普鲁斯、法国公使布尔布隆和美国公使华若翰又派出一支由新任英国海军司令贺布少将指挥的,有二十一艘舰艇、二千余名海军陆战队员组成的联军舰队抵达大沽口外的海域,欲再次用武力威逼清皇朝就犯。

清皇朝不由得又害怕了,只好又软下了口气;答应在北京换《约》;但给英、法公使的《照会》中,须在由清皇朝指定的北塘登陆,经天津去北京换《约》;且随员不得超过二十人,并不得携带武器。咸丰皇帝欲以此挽回一些面子,自欺欺人般地心中也可平衡一些。

然而,英、法公使却不卖帐,连这点的面子也不给咸丰皇帝保留。

英、法公使接到《照会》后,断然拒绝了清政府的安排,坚持要用舰艇护航通过大沽口,然后沿白河溯流而上直抵京城。且未待清皇朝答复,英、法联军就照此行动起锚启程了;在贺布的指挥下,英、法联军舰队耀武扬威地向大沽口驶近。

只是,当贺布发觉大沽炮台上似已有所准备时,这才没敢贸然轻进,赶紧命令舰队在离大沽炮台不远处抛锚停泊下来伺机而行。

原来,自从大沽口战败后,咸丰皇帝原以为诸夷所求无非是为了获取在华贸易的更多方便而已;虽然是恃强凌弱的让人感到怄气,但比起那些在南方起义造反欲夺大清皇朝天下的发匪来总还不至于到难以承受的地步。

所以,咸丰皇帝也如他的祖宗一样忍气吞声了,这才派了桂良与花沙纳前去议和。

可谁知,两位大臣带回的却是那么屈辱的几份《条约》,咸丰皇帝这才觉得当初不该不听博德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的主战主张。但转而又想,堂堂大清朝的武百官竟然都如酒囊饭袋,没有人能为朝庭解忧;仅有博德勒噶台亲王一人敢于主战,但毕竟是势单力薄难以为济何以拒敌?

最后,咸丰皇帝仍不得不认可了那几个屈辱的《条约》;但是,心中总是像憋着一股闷气感觉甚是不舒服,常思有朝一日能给夷人一点眼色以解心头之闷。

咸丰皇帝每每想到此,就会忆及竭力主战的博德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于是,咸丰皇帝任命僧格林沁为钦差大臣,率军前去驻守大沽炮台;欲利用他的一番热忱守护京都的大门,以免大清皇朝再次蒙受耻辱。

而这位成吉思汗的后裔倒确是个刚烈的汉子,僧格林沁对于上一次大沽口之战的惨败及其清皇朝对外一味的屈膝示弱心中甚是不乐。此次受咸丰皇帝的信任,感到万分的荣幸;受命后确是十分尽心,发誓要痛击来犯以不负皇命。

僧格林沁接管大沽炮台后,即花了数个月时间将南、北两岸的五座炮台进行了加固与重建,并以威、震、海、门、高五字分别为五座炮台命名,寓意“炮台‘威’风凛凛‘镇’守在大‘海’‘门’户的‘高’处”。

同时,僧格林沁制作了许多拒马桩般的铁戗障碍物抛置于炮台前的海岸边,以阻挡舟船靠岸登陆攻击炮台。除此,又仿照当年关天培的做法,在南、北两岸的大沽炮台间设置了一道铁链,以拦截舰艇驶入白河;僧格林沁希冀依赖这多道障碍,拒敌于白河口之外。

同时,僧格林沁调遣了数千满清八旗兵和京营兵驻守到大沽炮台上,新设一支由二千多名汉族绿营兵组成的水师协防炮台。另外,还调遣了两支各有五百人的蒙古骑兵;一支是由副都统成保率领的哲里木盟马队驻扎在新城,另一支是由头等侍卫布尔和德与二等侍卫明安率领的昭乌达盟马队驻扎在新河。一旦联军来袭,随时准备驰援大沽炮台歼击夷敌。

而此时,僧格林沁见到英、法联军的舰队泊于大沽口外,已料定其迟早来犯;于是,告诫诸将:“诸夷贪得无厌,屡欲再犯吾境,贼心未灭;且行为诡谲,难以揣测,不可为信;今陈兵未动,诚恐有诈;吾若稍有疏漏,其必乘隙而入;故务须谨防,毋可懈怠。”

果然,二十五日凌晨,天尚未拂晓;贺布亲率英、法联军舰队的舰艇十二艘,趁着夜黑悄悄地向大沽炮台袭来。贺布自以为清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百年史话中华演义】最新更新章节〖第15章 英法军又起兵端 大沽口清军告捷〗地址https://wap.xbqg9.net/15/1524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