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鲍罗廷遗憾回国 共产党南昌起义(3/6)

这也正是叶挺所思,遂与贺龙商定:“俩人都不上庐山,也不听调去德安,而直接去南昌;由叶挺部先行,贺龙部继后,到南昌后再见机行事。”

叶挺与贺龙商定后,即依约而行,先后率部赴南昌了;叶剑英则复回第四军,仍不露声色地隐匿了下来。

而汪精卫的阴谋,却因此而未能得逞。

中*共*中央决定举行武装起义后,李立三却又建议;因九江离武汉较近,易受到来自“赣、鄂”两方面的武装镇压,故而不宜在九江举事,起义地点应选在南昌。

周恩来听了李立三的建言后觉得在理,且也认为在南昌起义另有几个更为有利的条件。

一是,南昌位于赣中,较九江而言、离武汉与南京都较远,“宁、汉”两府也就鞭长莫及;二则,主政江西的朱培德,其主力此时大多部署在樟树、吉安、进贤、临川等地,留驻南昌城内的只有第五方面军警卫团、第三军的第二十三团和第二十四团、第九军的第七十九团和第八十团,及原第六军第五十三团等部;共六个团,总兵力不到万人。另有一个由朱德创办的“军官教育团”,名义上虽是受朱培德委托为第三军培训军官而办的;但实际上却是直接受中*共*中央军委和中*共*江西省委领导,届时也能参与起义。可见,在南昌起义更利于成功。

恰此时,又传来了“叶挺与贺龙已先后率部去往南昌了”的消息;鉴于此,中*共*中央也就接受了李立三的建议,决定“将起义地点由九江改到了南昌”。

同时,组成了一个由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谭平山等人组成的“前敌委员会”,周恩来任前敌委员会书记,以具体领导起义。

而为了确保起义成功,当须一个在军中有影响的实权人物撑大旗。本来,张发奎若能与中*共*合作,应是最佳人选,但现在看来已无可能。

然而,已被解聘了的“苏联军事顾问”加伦将军仍想利用自己与张发奎多年来曾建立起的良好关系再去游;而中*共*中央因考虑到参与起义的都是第二方面军的队伍,也正决定“起义军仍沿用原番号”,以对参与起义的将士有号召力。

所以,当加伦将军提出“再欲游张发奎”时,觉得“张发奎若能回心转意,正可仍用他那‘第二方面军总指挥’的头衔指挥起义”;因此,对于加伦将军的建议采取了保留态度。

不过,此时的中*共*中央鉴于现实,不得不做好了两手打算。

因为,估计与张发奎重新合作的可能性已不大;于是,也就想到了第二种方案,即由“第二十军军长”贺龙撑大旗。

虽然,贺龙的军衔逊于张发奎;但是,他毕竟是一军之长,较叶挺等人高一筹,也适宜当大任。而且,贺龙早已向时任“第二十军政治部主任”周逸群表露过“欲加入中*共*”的意愿;看得出,他的动机是纯正的,比张发奎靠得住。因此,由他“撑大旗”也是不错的选择。

只是,欲在南昌举行起义的计划至今尚未向贺龙透露过,未知他知晓后会是什么态度?再,贺龙手上有一个军的兵力,且已进驻南昌了;他的态度如何?站在哪一边?这可是直接关系到“南昌起义”的成败;因此,能否动贺龙参与起义也就成了关键所在,而这一任务则又落到了善于与人交道的周恩来的肩上,周恩来义不容辞地担下了这个任务。

同时,中*共*中央又指派时任“中*共*湖北省委军委书记”聂荣臻去往九江,通知中*共*党员、时任“第四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团团长”周士弟“将其驻于马回岭的部队,也拉到南昌参与起义”。

但考虑到其上司、“第二十五师师长”李汉魂是汪精卫的死党,周恩来遂又关照道:“须待南昌起义的枪声打响后才可行动;以免过早惊动了李汉魂,打草惊蛇而影响大局。”

聂荣臻心领神会,欣然受《命》而往。

接着,又拟定“一旦南昌起义成功,即南下广东”。

因为,还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不久,中*共*东江特委已在粤东组织举行过“海、陆丰起义”;至今,起义军还打着“海、陆、惠、紫工农救**”的旗号坚持在粤东的海丰、陆丰、惠阳、紫金四县交界之地。

而现在,国民党的主要兵力因“北伐”都已集中在了长江中下流地区;广东仅有李济琛留守、兵力有限,“南昌起义军”若是南下与“海、陆、惠、紫工农救**”会合后应能在粤东立足;从而,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何况,粤东有汕头等地的出海口,便于得到苏联政府从海路给予的援助;因此,“南下广东,立足粤东,再图发展”应是可取之策。

对此,鲍罗庭也表示了赞同,并即《致电》莫斯科;在向“共产国际”报告“准备‘南昌起义’”并“计划南下广东”的同时,希望能得到苏联政府的支援。

但谁知,等来的却是令人沮丧的消息。

原来,新任“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此时已抵达武汉了;七月二十六日,罗明纳兹即在汉口召开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百年史话中华演义】最新更新章节〖第152章 鲍罗廷遗憾回国 共产党南昌起义〗地址https://wap.xbqg9.net/15/15240/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