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鲍罗廷遗憾回国 共产党南昌起义(2/6)
以,他对于汪精卫可谓是忠心耿耿;甚至于,他自认“要当‘赵子龙’”,即使汪精卫是个“扶不起的‘刘阿斗’”,他也责无旁贷地要帮扶。
现在,既然汪精卫坚持要“分共”;看来,自己只能顺从与支持他;何况,自己是个军人,“军人以服从为天职”,看来也只能如此了。
就这样,张发奎终于决定跟汪精卫走了,准备也在军中“清党”;不过,张发奎同样想采用平和的方式,以尽量不要与中*共*太伤了和气。
时在九江的谭平山、李立三、邓中夏、聂荣臻、叶挺等人闻知此消息后,即于七月二十日在九江英租界海关内举行了一次谈话会。
五人认真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认为“汪精卫公开‘**’后,‘武汉国民政府’中的‘左派’对他已无能为力;现在,曾寄予希望的张发奎也向右转了,原定的‘依张南下’已不可行;而且,张发奎跟汪精卫走后,必定也要‘清党’,叶挺个人及其第二十四师将会是被清洗的主要对象;看来,我们已经是到了被逼上梁山的地步,不得不依靠我们自己手中现有的力量、**举行一次针锋相对的武装斗争了;否则,只能是坐以待毙。”
对此,五人达成了共识;但因事关重大,须经得中央认可后才能行动;于是,李立三、邓中夏立即去向正在庐山的鲍罗廷、瞿秋白、张太雷汇报。
此时,虽被汪精卫解聘、但仍留在中国指导中*共*工作的的鲍罗廷,也正为中国革命的前程未卜而忧虑;听了李立三与邓中夏的汇报后,觉得形势逼人、不可迟疑、确是该做出抉择的时候了。
于是,鲍罗廷、瞿秋白、张太雷、李立三、周恩来等人立即会议,同意了五人谈话会所提“举行武装起义”的意见;决定“以叶挺所部为主力,在九江举行起义”,并将起义时间定在七月二十八日。
张发奎右转后,汪精卫十分高兴;如此,他可以更放手地“**、清党”了。
然而,也在同时,且另有一个人又使汪精卫感到了十分头疼,此人即是刚被升任为“第二十军军长”的贺龙。
原来,贺龙奉调向江西集结时,适逢汪精卫公开“**”了,许多被追捕的“两湖”各地“农民协会”干部都到贺龙军中来避难。
贺龙出身贫困,本来就对穷苦农民有感情,且对能为穷苦农民仗义执言的“农民协会”给予肯定并表示支持;而现在,他见汪精卫却要对“农民协会”实施镇压了,这令他深感不平。于是,出于同情,他就收容了那些为免遭迫害而躲避于军中的人,并给予了保护且一直带到了九江。
对此,汪精卫甚是反感。然而,贺龙毕竟是一军之长、手中有兵,汪精卫一时奈何他不得。
于是,七月二十三日,贺龙刚到九江,汪精卫就派朱培德去游,欲将贺龙拉过来、也跟随他一起**;然而,却遭贺龙拒绝而失望。
汪精卫见未能将贺龙拉拢,觉得留着他必为祸患,遂萌生了将其剪除之心。
而早于贺龙进驻九江的叶挺是中*共*党员,其身份已是人所共知,汪精卫当然更容不得他,也就打算干脆设法将俩人一并剪除了。
为此,汪精卫又心生一计;决定一面由张发奎下《令》,将贺龙与叶挺俩人所部调离九江到德安一带集结待命;一面则再由朱培德出面,以“共商东征讨伐事宜”为由邀俩人上庐山;届时即把俩人扣留,所部群龙无首后也就可任由处置了。
于是,汪精卫将张发奎、黄琪翔、朱培德仨人召上庐山,将自己所思相告,并要仨人依计而行。
汪精卫满以为此计天衣无缝,必能一举成功。
但谁知,时任“第四军军长”的黄琪翔因与时任“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秘书长”高语罕关系较密;黄琪翔知道高语罕是中*共*党员,恐其受牵累,赶紧派人连夜下山,秘密通知其“从速离去”。
此时的黄琪翔,眼见汪精卫不但跟着蒋介石走了,还要对中*共*下杀手;自己被夹在其中不知该如何办好,大有无所适从之感,因而郁郁于怀而常怨道:“‘北伐’至此,太令人痛心了,不如解甲归田。”
时任“第四军参谋长”叶剑英与黄琪翔交好,见其郁郁寡欢,料想必有难言的隐情,遂问:“何出此言?”
此时的叶剑英刚于几天前秘密加入中*共*,其“中*共*党员”的身份尚未暴露;所以,黄琪翔对他没存戒心,遂将汪精卫欲行阴谋之事相告,且埋怨汪精卫“做得太绝”。
叶剑英闻后暗吃一惊,决定立即报告。
叶剑英与叶挺早在孙中山大元帅府共事时就相识,于是就将这一消息通知了叶挺。
叶挺感到事情严重,又即邀贺龙至甘棠湖;然后,仨人以“游湖、赏景”为由在甘棠湖的一个划子上晤商。
当贺龙闻知汪精卫欲行此阴谋时不由得怒不可遏了,有被逼上梁山之感;因此,贺龙愤然道:“好哇,汪精卫‘**’反到我的头上来了,老子不跟他干了;我不上庐山,也不去德安;去南昌,看他能把我怎样!?”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百年史话中华演义】最新更新章节〖第152章 鲍罗廷遗憾回国 共产党南昌起义〗地址https://wap.xbqg9.net/15/15240/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