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胡汉民放逐出洋 许崇智被迫离粤(3/5)
兼,第二师师长王懋功,第三师师长谭曙鲫。谭延闿任****第二军军长,副军长鲁涤平;下辖三个师,第四师师长张辉瓒,第五师师长谭道源,第六师师长戴岳。朱培德任****第三军军长,也下辖三个师,第七师师长王均,第八师师长朱世贵,第九师师长朱培德兼。李济琛任****第四军军长,副军长陈可钰;下辖四个师,第十师师长陈铭枢,第十一师师长陈济棠,第十二师师长梁鸿林,第十三师师长郑润琦。李福林任****第五军军长,下辖二个师,第十五师师长李群,第十六师师长练炳章。
如此编定后,李福林终于保住了军长的位子,算是侥幸过关了。至此,国民党对于政府与军队的改组均已完毕,这在国民党的历程上应算是一件里程碑式的大事。
这次军队改编后,蒋介石果然如愿以偿地将许济手下的干将谭曙卿、陆瑞荣等人挖到了自己手中。谭曙卿升任****第一军第三师师长,陆瑞荣升任****第一军第三师副师长;得了实惠,也就都心甘情愿地为蒋介石效劳了。
只是如此一来,原“建国粤军”第四师虽正名为了****,但却实力大减;许济为此愤而去往香港,这又正中蒋介石的下怀。
而由与许崇智有隙的原“建国粤军”第一师师长李济琛出任****第四军军长,这分明是在给许崇智难堪;但是,许崇智却默默地忍受了而不吭一声。
谁也想不到,战场上那么骁勇的许总司令,而今竟然会显得无棱无角的如此窝囊;甚至于连蒋介石心中也犯了嘀咕,怀疑许崇智是否在行韬晦之计?
因为,蒋介石心中明白,许崇智的部将或逮、或撤、或换,他岂能不触心?换了蒋介石自己,必是要记恨于心。
所以,此时的蒋介石,倒是看不透许崇智到底在想什么了?但是,凭着他的经验,越是嘴无怨言面不露色,则越是可怕。
看来,许崇智是因他的部将现在涉案其中,一时难以解脱,才不得不故作蛰伏;一旦案情了结,让他们全身而退后,或许会有反扑。届时,若仍让许崇智身处高位手握重权,后果则不堪设想,甚至于会有杀身之祸。即使许崇智不那么为,他的部下也不会善罢甘休。
想到此,蒋介石不免又忧心忡忡了。
心想,看来,仅通过军队改编撤换一些人事,还不足以钳制军队。既然事情已到了这步田地,那就一不做二不休了,干脆把许崇智也赶下台;有道是擒贼先擒王,建国粤军没了许崇智这个龙头,其部将最是怎么桀骜不驯,也是群龙无首成不了大事;那样,方能从根本上杜绝后患。即使不能将许崇智赶下台,只少也得将他的兵权褫夺或削弱许多,使他没有反扑的资本与能力。
但是,许崇智毕竟是汪精卫任命的国民政府军事部长,欲对他下手,还得征得汪精卫同意;须有一把尚方宝剑,才能名正言顺师出有名方可达目的。
于是,蒋介石向汪精卫游,欲假手汪精卫罢黜许崇智;然而,汪精卫闻后却缄默无语。
原来,汪精卫另有自己的一番心事;对于他来,会对自己构成威吓且眼下使他最感棘手的是胡汉民。因为,胡汉民曾是汪精卫的竞争对手;现在,凭着他多年积聚的势力,仍对汪精卫有潜在的威胁。
为此,汪精卫本想趁“廖仲恺遇害案”之机,将胡汉民整下去。
但谁知,胡汉民被软禁后,一口咬定:“自己与‘廖案’不相干,事前毫不知情。”
而国民党右派戴季陶等人则通过媒体喊话,竭力为胡汉民叫屈;并言:“此乃欲以莫须有三字,置展堂于死地。”或又言:“展堂乃平和之人,岂会行此失德之为?何以将展堂与宵之辈相提并论?”指责之声不断,皆言汪精卫想借刀杀人。
而侦查结果确也没能找到可指控胡汉民与廖案有关的确凿证据,这令汪精卫不知该如何发落胡汉民了。
若是继续软禁下去,如何应对众多指责?而若是放了胡汉民,让他过了这一关,仍让他留在权力中心,又不免使汪精卫担心且也不甘。
因此,真是“关也不是,放也不是”,令汪精卫左右为难了。
而许崇智无非是他任命的军事部长而已,并没有对他汪精卫的权位构成直接威胁;所以,不太放在心上;对于蒋介石所言,也就显得淡漠不屑顾。
因而,汪精卫:“汝为无过,怎能随意罢黜?且汝为与展堂有别,对党国无大碍,何必太过计较?”
蒋介石看出了汪精卫的心事,遂又进言:“汪主席何出此言?展堂虽势众,但已是瓮中之鳖,不足为虑;可关,可放,可逐,皆在主席一言而已。而汝为却更令人忧,其军权在握,若生异志如何得了?况且其部将或逮或撤,能不痛心?孙大总统何等权威,尚且遭粤军兵变受炮轰之骇;前车之鉴,岂能就忘?若不先发制人,恐会悔之晚矣。”
蒋介石如此晓以利害后,才使汪精卫感到震慑,觉得言之有理不可不防了。
于是,汪精卫又沉思片刻,然后道:“那就,让他俩都走人。”
就这样,俩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百年史话中华演义】最新更新章节〖第127章 胡汉民放逐出洋 许崇智被迫离粤〗地址https://wap.xbqg9.net/15/15240/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