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元宵灯会(5/5)
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唐朝诗人李商隐在《咏史》里写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如今,节俭这种美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渐渐被人淡漠了。看到节俭一点的人,甚至被人背地里笑话为‘抠门’、‘小气’。而当看到一些铺张浪费的比阔气、讲排场的场面和现象时,反而见怪不怪地麻木了。这真是人们应当引起深刻反思的一个问题。”
这时王珪说话了:“过去评价一个人,特别指女人:‘会过日子。’主要是指勤俭持家的思想,一不懒惰,二不浪费,做到这两点,当然会把日子过好。会过日子的人常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这种算计,除用心筹划家庭生活外,也包含了节俭的内容。我又想起了一句老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说的是以往缺衣少食而力行节俭的年代。如今,生活大多富裕了,衣服也不穿破的了,破了也不用缝补,直接买新的。我所提倡的节俭,不是要大家穿破衣服,吃糠咽菜,回到五胡『乱』华那年代过苦日子。而是这种缝缝补补的精神需要弘扬。怎么弘扬?可以这样理解,衣服样式不时行了,能否先别扔了,送给需要的人,或者放上几年再拿出来穿,说不准还会领导服饰新『潮』流呢。鞋子旧了,只要没破,能否别扔了,洗涮干净后再穿上一段?饭菜吃剩下了,能否别随手倒掉了,好好保存,留着下顿加热后再吃?等等。从另一方面想,我们的日常食品、用品,都是百姓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你随手一扔,等于是否定了别人的劳动,也是对他人劳动的不尊重,也是很不应该的。”
赵頵继续:“当然,讲节俭也不能走入误区。我认为,节俭更多的是自己践行,以自己在生活中节俭为主。对父母长辈的孝敬上和孩子教育上,不能节俭。比如,为了图便宜,给父母买了变质伪劣的东西,穿的衣服不保暖,吃的东西坏了肠胃,伤害了父母,这不叫节俭,叫吝啬小气,也是一种不孝敬。在孩子身上,不舍得花钱买学习用品、购书上学、参加各种培训班,这不叫节俭,这叫因小失大,耽误了孩子的前程。”
这时,章惇也发表意见了:“我们要提倡节俭这种美德,从对一个人品德修养的锤炼来说,是很重要的。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们生活在这块大地上,大地的可供人类消耗的资源有限。比如,水,粮食,木材,衣物,等等。因此,我们对于能源,不节约、不节制、不节俭,未来人的生活将难以想象。为了后代,我们也应该传承节俭的好传统。本人觉得:一饭一粥,当思来自不易;一丝一缕,当念物力维艰。勤俭,治家之本也;忠孝,齐家之本也;谨慎,保家之本也;读书,起家之本也;积善,传家之本也。勤俭是治家的首位。所以,靖海王和曾大人说得都对,皇上也英明,以此为材,一论再论,在议论中,人们的思想统一了,大家的观念进步了,百姓的举止升华了。以耕读为本了,以勤俭为德了。众人意识到节俭的品德,已经不仅是因为‘钱’的问题,而是一种『操』守、品行和文化。小时候,记得父皇曾教育我们珍惜粮食说:一颗米饭,从种子到成为碗里的一粒米饭,要经过几十道工序,不容易呀,可不能糟蹋粮食。母后也常说:浪费粮食是一种罪过,雷是要打头的。这些话,都不应该忘记。‘黄金本无种,出自勤俭家。’作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都应当保持节俭这个优良传统,它与‘小气’、‘抠门’无关,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它是人的一种优秀的品质。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让节俭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让节俭成就我们一种美好的品德。”
……
元宵灯会茶话会,愉快地结束了。
宋神宗从王安石变法的失败阴影中走出来了。变法本就为了解决“积贫积弱”,以富国强兵,自己与王安石“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穷凶极恶的干了七年,最终以失败告终。现在王木木不但年贡600万贯,又指出了大宋富民强国之法,并且不象以前变法是硬推的,而是树立样板,软『性』拉动经济,一是推,一是拉,受者感受大不同,实在周全。所以,满心喜欢。
王珪、章惇、冯国顺、陆惜禹四人则从官本位角度出发,觉得王木木的“丰衣足食”之法可行,也在摆正自己在这项“丰衣足食”运动中的位置。
赵頵和曾巩则再次对王木木心悦神服,更高看了一眼。
郭逵在想,王木木这人,做农民好呐?还是当工人好?或者是带兵比较好?再就是当老师比较好?
安卓客户端上线 下载地址:
本章已完成! 请记住【恋千年】最新更新章节〖第56章 元宵灯会〗地址https://wap.xbqg9.net/7/770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