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七章 战争准备(1/2)
第五百六十七章 战斗筹备
金胜曼在长安生动了一段时间,自觉对大唐的官员有必定的懂得,按照常理来看待李诚。没想到李诚是个无法用常理来看待的人。
现在的李诚真的什么都不缺了,就剩下一点家国情怀想兑现一下。
真正意义上的士大夫,大概都是这个套路。
冷兵器时代的战斗一般选择在秋收之后发动,原因重要有两个。一者粮草充分,二者战场病疫的防疫。气象冷的时候,战场上的尸体不会快速的腐烂,还有就是伤口发炎率低。
要知道冷兵器时代的战斗,直接战逝世的概率很低,多为负伤。
没有抗生素,没有破伤风针,被人捅一刀真的有很大的机会逝众人的。
当然这指的是上风一方可以从容用兵的情况,真的逼急了还管什么季节粮草啊。隋末天下打成一锅粥了,人命不值钱的时候,谁打仗还看季节啊?不干掉别人自己就活不下往了。
大唐盘踞了尽对的上风,自然不着急发动战斗。战斗筹备周期可以长一点,最大限度的做好筹备,为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鉴于东宫事变后的余波犹在,年内发动对高句丽的战斗并不现实。所以李诚也不着急,但是开端抓紧练兵了。长安方面也没闲着,一边持续稳固朝局,一边开端人事布局,为明年的战斗做筹备。
李诚的练兵方向重要在水战和登陆作战,战斗筹备重要集中在情报搜集和地形的勘察。
这些年登州水师方面这一类的工作一直都在做,李诚这边的筹备可谓相当的充分。
把任务都安排下往之后,李诚开端筹备搞事。登州城外的一处山脚下,派兵在此驻扎,不断的把收集来的硫磺、硝石、木炭运到此地。登州官场知道这里在干啥的人只有李诚一人,就算是刘仁轨、许敬宗、崔成问起这个事情,李诚也都表现尽密不能外泄。
长安的李世民底气十足,发动战斗的耗费根本不在话下。手里捏着李诚从门阀口中夺来的海盐之利,还有不下与盐铁的雪糖。即便是钢铁也由于李诚的少府监技巧升级,现在的产量超出历史上的五倍还多。
不缺钱,不缺兵器,不缺士兵,更不却带兵打仗的将领。贞观年间的大唐,可谓朝气蓬勃。李世民与群臣商议之后,派李绩前往幽州任河北道总管。张亮这家伙告侯君集的黑状,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被任命为齐州总管。
本打算让张亮出任河南道总管的,但是张亮跟李诚关系很糟糕,李世民只好退一步。权利上张亮不能节制李诚,只能是作为一个赞助。真的打起来,李世民还是更信任李诚一点。毕竟战无不胜李自成嘛。
张良的重要任务,还是做战斗筹备,届时张亮率一路人马,奔着辽东半岛登陆,夹击边境上的各州。李诚则是率部封闭海面,趁机沿着大同江寻机歼敌。
具体战略都是当初商量好的,李诚还有一个筹备船只的责任。
贞观十七年下半年开端,李诚在登州猖狂造船,之前多年的技巧储备、职员储备和材料储备,在这一年爆发了。李诚开端下饺子似得一波流,一年的时间造一千料以上大船五十艘。其余小船交由民间船厂生产,得五百料以下船只三百余。
登州水师在一年之内,暴兵达到两万。陆战营也进行了扩充,含陌刀兵五百,轻骑五百,弩手五百,长枪兵五百,刀盾兵五百,后勤辎重营一千人(工兵和运输兵)。
水师两千料大船五十艘,千料大船一百八十艘,五百料一下各类大小船只八百余艘。就这还没有进行民间发动,这些年登州海贸发达,海上捕鱼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一旦进行发动,李诚有把握凑集船只总数达到两千条。运输张亮的一军人马,根本就不需要动用水师的船只,民间的船只搜集一下就搞的定。
大唐的战斗机器转动了起来,高句丽自然不会没有反响。但是也没有太好的措施,乙支文德只能是不断的巩固城防,进一步收买百济,做好应对战斗的筹备。
高句丽的乙支文德也是一代枭雄,历史上李世民三征高丽未竟全功,只是重创了高句丽的经济。加速了高句丽内部的抵触激化,乙支文德逝世后,高宗轻松搞定高句丽。
唯一令人费解的是百济,高句丽的情况如此糟糕,百济还是跟高句丽绑在了一起。真是没法懂得,从战斗的角度出发,站前李治是派人争取过百济中立的。惋惜被拒尽了。
贞观十八年秋,比历史上提前了一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
唐军在幽州设大营,四万卫军,各路府兵,幽州大营总兵力达十五万之众。另在登州设分营,生怕李诚镇不住场面,老将李靖被再次出山,坐镇登州指挥李诚和张亮的两支人马。
张亮麾下河南道各州兵马两万,李诚麾下水师以及陆战营三万人。加上幽州大营,征伐高句丽的总兵力达到了二十万万。这一点比历史上要多出十万兵力,重要是财政更为宽裕的缘故。历史上十万雄师征讨高句丽,其中六万兵力在负责后勤。
张亮的水师基础没有起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书剑盛唐】最新更新章节〖第五百六十七章 战争准备〗地址https://wap.xbqg9.net/58/58448/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