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 举一反三(3/4)
玉书是打算留在美国参加完奥斯卡颁奖礼就回香江的,但被林朝阳这一启发,
她对录像带租赁行业多了许多憧憬。
林氏影业本就要拓展在欧美国家的发行渠道,不如趁着这个机会好好调研一下。
陶玉书的执行力极强,有了想法说干就干,立即便召集了美国林氏的一些骨干,梳理了需要调研的内容。
她先雇佣了专注于市场调查的尼尔森,然后派出了一支由10人组成的调研组,双管齐下。
另外他们夫妻俩没闲着,也深入美国各地的音像店了解情况。
录像格式起源于五十年代,但真正的商业化是在七十年代,之后的十年里一条覆盖上下游的产业链逐渐形成。
据统计到1988年5月,美国音像专营店数量已经突破了25000家,此外还有45000家兼营租赁业务的商店。
如此巨大的租赁市场也造就了庞大的产业规模,截止94年年末,美国的录像带租赁市场年收入已经达到了110亿美元之巨。
陶玉书越调查,就越对这个巨大的市场感到眼热。
但正如她所担忧的那样,百视达现在已经成为了美国录像带租赁行业当之无愧的霸主,这两年许多由个人店主经营的音像店都在百视达的激烈竞争中倒闭了。
那些仍在勉力维持的个人店主在谈到百视达时,也无不咬牙切齿,恨的牙根痒痒。
这天下午,夫妻俩来到加州北部的小城圣克鲁斯,这里有家凯恩音像店,店老板迈克是个资深的电影发烧友,这一点从他的店名也可以看出来。
「下次见!」
「再见。」
夫妻俩在店里待了半个多小时,跟老板迈克相谈甚欢,
林朝阳在店里花了500美元买录像带,这样的顾客迈克很难不喜欢。
「吃点东西吧。」
从音像店出来,林朝阳带着陶玉书顺着太平洋大道走到尽头,走进了一家名叫「露露木匠的店」的咖啡馆。
坐下点了两杯咖啡和甜点,林朝阳数了数刚买到的录像带。
盒式录像带很笨重,一共也就6盒,其中最贵的是前年上映的《侏罗纪公园》,售价高达93美元。
这几天夫妻俩在调研过程中为了更好的跟店主沟通,经常会采购一些录像带,但每每还是会为录像带高昂的价格所折服。
哪怕是租赁价格也变得越来越贵,有些刚刚下映的大片录像带,租赁价格甚至只比院线价格低了不到50美分。
按照中国人的逻辑,现在录像带租赁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租赁价格正常来说应该是越低越好。
但中国的商业逻辑有一个底层逻辑是庞大的人口和需求,价格低一点没关系,只要量上来了,我一样能赚钱。
但在地广人稀的美国,这条路就行不通了。
假设你现在是美国小镇的音像店店主,能覆盖的客户群体就是这个小镇的人群,潜在用户也就是那么几千号人,多说一两万人。
小镇的人口和观影潜力只能供养一家音像店,所以你的日子过的也还算滋润。
这天突然有个叫百视达的狗东西把店开到了你的隔壁,录像带的种类全、数量多,还有很多独家片源,客户们蜂拥而去。
在这种时候你能降价吗?
人家是大公司,永远比你更能承受亏损。
而且即便降价了,小镇的观影潜力就这么多,你虽然可能保住你的客户,却也失去了应有的利润。
这就是为什么几年以来美国各地的个人音像店纷纷倒闭的原因。
陶玉书搞电影制作发行,在此前并不是不了解美国的录像带租赁行业,但这次深入各地的考察,她对这个行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很多以前在香江积累的经验也被颠覆了。
夫妻俩边吃边聊,休息够了,陶玉书注意到了咖啡店对面的圣克鲁斯邮局。
被罗马柱装点的邮局气势恢宏,看起来有些年头了,宛若教堂一般庄严的耸立在太平洋大道上,是这座小城里为数不多的标志性建筑物。
陶玉书突发奇想走进邮局,花岗岩和沙岩建成的外墙斑驳,瓷砖铺成的地面也已经老旧,门厅内竖立着邮政信箱。
夫妻俩进来时,邮局里没什么人,只有一位正陷入「地中海」危机的中年男子在数算着什么。
自电话进入平民百姓家之后,邮局的工作量已经大大减少了,这两年美国的互联网行业正在蓬勃发展,电子邮件的风气也逐渐盛行,这座老邮局显得格外没落。
陶玉书通过邮局的自动售货机用硬币买了一枚32美分的邮票,然后把那盒《侏罗纪公园》的录像带装进信封,贴上邮票。
最后把信封丢进写看「只收本地邮件」的破旧铜制标牌下面的插槽里。
「你说这录像带明天能到比弗利山庄吗?」
「不好说。」
林朝阳对老美的效率没什么信心,虽然圣克鲁斯距离洛杉矶几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文豪1978】最新更新章节〖第622章 举一反三〗地址https://wap.xbqg9.net/45/45767/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