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二章 墙倒众人推(1/3)
随着两宫同意赵煦的意见,将相关奏折留中。
元祐元年也走到了尾声。
十二月庚戌(二十七),河东路经略安抚使吕惠卿上奏言:河东路贫于他路,唯绛、晋二州稍为有力,然自元丰、词头,全部挖了出来,然后逐一审阅(要不是赵煦已降诏,私人言论,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他恐怕还会去找曾肇的诗词文章的毛病)。
也是曾肇自己屁股不干净,真被他挖出了黑料!
前段时间,朝廷不是举行了元祐元年的馆阁试吗?
作为中书舍人,曾肇负责了那些考过馆阁的官员的词头撰写工作。
可能是因为新除中书舍人,曾肇有些得意忘形,以至于用错了好几个典故。
尤其是,其中一封词头上,居然写了【不负于知己】这样的文字。
王觌一看到这五个字那几个用错了的典故,立刻来了精神。
然后就抓住不放,对曾肇穷追猛打。
在其弹章中,王觌先是指出:“中书舍人不比其他,须得文行具高,极天下之选,有器识之士,方能得任!”
而曾肇,连典故都用错了。
这已经不是一般的事故了!
所以,必须罢黜,必须治罪!
更何况,曾肇还敢在词头里写‘不负于知己’这样的话。
他什么意思?
暗示那些考过馆阁的官员,必须感谢他这个‘知己’?
明晃晃的挟私恩以求回报!
于是,反手就给曾肇扣了个‘不忠’的帽子——古者荐贤所以为国,非为己也。贤者受荐,不敢谢恩私门,示本意非私相与也!
而曾肇,却要别人感谢他?
这就是不知为臣之道,不知事君之义。
这样的人,别说留在朝廷了,就算和他活在一个地方,王觌都说他要受不了了——此匪人也,匪人在高位,臣之耻也,臣誓不与匪人比肩!
除了弹劾曾肇,鲜于什、上官均、苏辙,也被王觌一起弹劾了。
但相比于曾肇,王觌弹劾这些人的火力就明显弱了几分。
所以,真正的狼灭们开始出手!
侍御史吕陶,果断出手,弹劾鲜于侁,昔年曾枉法纵亲,给亲戚朋友批条子,给他们的买卖开绿灯。
这事情都不用查。
因为托苏轼的福,如今天下人都知道,鲜于侁有‘上不害法,中不废亲,下不伤民’的好名声。
而这些事情,都是不上称二两重,一上称一千斤都打不住的。
新除左正言叶祖洽也开始出手。
这位昔年和上官均同吃同住同睡的好朋友,对上官均刺出了致命一剑。
无数黑料,都被他爆出来。
现代的塑料兄弟情,在大宋开始上演。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两人可能早就闹翻了。
自从当年叶祖洽捡了上官均的状元后,这两个人,恐怕就已经是表面兄弟。
但,真正的乐子还得看程颐的学生们咬苏辙。
因为之前苏轼回京述职的时候,曾在内东门下讽刺程颐,将之比作当代的叔孙通。
此事,早已经传开。
程颐自己或许无所谓,但在大宋这个以尊师重道为主旋律,认为侍奉老师应该侍奉父亲一样的社会。
对程颐的学生们来说,这是奇耻大辱!
若不能报复回来,枉为人子!
而如今,他们找到了机会!
虽然不是苏轼,只是苏辙,但谁不知道,二苏兄弟情深。
故此,程颐在御史台的几个学生,当仁不让的开始行动。
尤其是在他们看完王觌的表演后,恍然大悟,然后当场开始抄作业。
也学着王觌,把苏辙的在舍人院的文字,全部找出来。
而文人嘛,怎么可能不在文字上犯错误?
尽管苏辙性格不似乃兄苏轼,豪放张扬,无所顾忌,反而内敛沉稳,谨慎小心。
但还是被人从文字里跳出了毛病,抓住了鸡脚!
还是馆阁试上找到的突破口。
说起来,这元祐元年的馆阁试,真的是一地鸡毛。
考之前,闹出来张璪-林希舞弊案。
结果是张璪被迫请辞,出知地方,林希至今躲在河北路,不敢回京。
考试过程中,也是各种幺蛾子遍地。
如今,考完了,还是被人拿来当斗争的工具。
而苏辙犯的错误,在理论上来说,其实没什么问题。
这一次的馆阁试,苏辙被吕公著举荐,作为考官之一,主要负责馆阁试的第五题,也就是给策论出题。
而他出的题目也算不错——欲师仁祖之忠厚,而患百官有司不举其职,或至于偷(盗);欲法神考之励精,而恐监司守令不识其意,不闻督查过甚之失。
这是挑不出错的。
但问题在于,他在策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我在现代留过学】最新更新章节〖第七百零二章 墙倒众人推〗地址https://wap.xbqg9.net/45/45490/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