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残(1/3)

酉时的炊烟被云江的晚风一吹,在空中渐渐散成各种形状,被即将西沉的太阳染得通红通红。若此时站在云江的观潮台上,看着一线沉入云江江底的光线,运气好的时候,可以在那光线上看到蜃城海市。

东边的天际此时已经露出了半弯的月牙,星穹很宽广。半天赤红,半天黑蓝,说不清楚是太阳的光还是月亮的光投射在军议帐的帐顶之上。那张用了很久的牛皮的细微破损地方漏了几束光线,正好投在沙盘上,隔在李玄疏和秦川中间。

众人已经散去,整个大帐中只剩下李玄疏、秦可籍还有秦川三人,连内侍都没有留下一个。所以此时大帐内显得很空旷。李玄疏也没有吩咐内侍掌灯,而是盯着那几束混合着星光、月光还有淡淡阳光的光芒出神。

不可否认,秦川提出的战略部署很吸引人。并且秦川说的漠北二十五部内部不合是确有其事。这些年不光漠北人在大胤安插了许多细作,大胤这边自然也做了很多准备。只是自己安排的人和天同盟在北方的钉子斗来斗去,弄得二十万铁骑南下都愣是没透出一丝风来,这不可谓不是自己的失职。

想到这里,他又想起了自己那位妹妹来。掌管天同盟数年,同自己明里暗里也斗了几次,不知道她到底是怎么想的。若说自己这个妹妹的性子倒是能摸到个大概的脉络,说她想当女皇帝那是断然不可能的事情,不然太后也不会放心将天同盟这把利剑放在她手中。

怕就怕他将来找的驸马有九五的野心,这个才一直是李玄疏心上的疙瘩。为了此事,自己也给她提过几次驸马的人选,但都被她回绝了。有天同盟这个掣肘,自己也不敢过分逼她。所以这些年倒是这么看似安稳的过来了。

沉默了较长一段时间,秦川望着李玄疏的眼神变化了几次,不知道他心里此时在想什么。而秦可籍则更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扶着茶杯闭目养神,等着李玄疏开口。

秦川看着那张有些皱纹的脸,满头花发,看着他闭目眼神的样子,说不出是英雄迟暮的倦意,还是两朝老臣的气度。

当那几束光芒中的红色消失不见时,李玄疏从沙盘上收回了目光道:“将两位爱卿留下来,就是为了在商讨一下秦川的战略是否可行。秦老将军,你同秦川同姓秦,也算是本家,方才由着他们吵,不知道老将军对此怎么看。”

秦可籍方才在众人对秦川的战略分析一片指责与不屑中保持着沉默,看不出他的态度。此时李玄疏这一问,他知道自己最终还是对此表达一个态度。虽然孔方他们商议出来的战略对策是众多沙场老将毒辣的眼光和经验总结出来的,这是他觉得目前为止最好的应对方法。另一方面,在今天这个军议大帐中,这个少年带来了不同的声音,一种不同的战略思路。

在秦川方才将自己千里打援的战略可能娓娓道来时,他的心中有些什么东西被打破了一般。如当头的棒喝,又如一阵风吹过,搅动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他依稀又想起了李琼在天启城校场上的英姿,想起自己当年似乎也曾年少轻狂,也曾……

他想喝一碗麦酒,却发现身边只有一杯清茶。端起的杯子顿了顿,又缓缓地放下了。或许,自己真的老了,他是这样想的。

自己晚年的老成持重,自己的明哲保身在外人看来却是淡泊名利。此番漠北人南下,朝廷需要一个有足够资历的人来服众,所以自己理所当然坐到兵马大元帅这个位置上来。

他站起来,走到沙盘边缘。那个沙盘从秦可籍当年作为南阳三虎,为李琼荡平三关一带就跟着他,上面的每条河流,每座山川,每条有着重要战略意义的小道,他都了熟于心。只有三关之外的那一片茫茫大漠北,除了根据一些商旅的描述,象征性的堆了几座山丘之外,再没有任何城镇的表示。而那片漏过牛皮帐篷的星光却大多数投射在那片空白之中,显得很是分明。

秦可籍的眼神越过那些光芒,看着秦川时仿佛带上了一丝朦胧。他虽然老了,但声音自还有一股老虎般的威严:“老臣以为,秦小将的法子,或许可行。”

李玄疏原本有些严肃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淡淡的笑容道:“朕也是这般认为的。朕自幼平定史哲叛乱,虽不敢自比上古先皇,却也自认算得上一代明君。史哲叛乱之后,我大胤朝休养生息数年,国库也算丰厚。当年先皇在天启城校场上挥剑誓师的英姿何等威风,何等飒爽。‘从这里往北,将是你们的封土;从这里往北,将写你们千秋的颂歌’,壮哉如斯。”

“如今朕也想做一回先皇曾想做而未完成的事情,那就是统一漠北。秦川的战略防守正合我意,我们若是兵临金城,不仅可以围点打援。而且可以借此横扫漠北。如今这些将军,一个个明哲保身,只知道这样那样稳妥,不会出事,那么他们也自然不用担什么责任。但他们却哪里知道先皇如此壮阔的心思,哪里知道朕想完成这件事情的迫切。”

李玄疏一口气说完这些,心情也有些激动起来,面色泛起了一丝红润。而秦可籍听到那句“明哲保身”时,也脸上一热。既然千古名将不好当,那还不如放手一搏,功过留待后人自会评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浮沉录】最新更新章节〖第三十三章 残〗地址https://wap.xbqg9.net/2/212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