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回 窖金苦读捐众僧 直言犯谏遭贬谪(2/3)

提高写作水平。

天圣六年,范仲淹服丧结束。经过晏殊的推荐,他荣升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秘阁设在京师宫城的崇殿中。秘阁校理之职,实际上属于皇上的学侍从。在此,不但可以经常见到皇帝,而且能够耳闻不少朝廷机密。对一般宋代官僚来,这乃是难得的腾达捷径。

范仲淹一旦了解到朝廷的某些内幕,便大胆介入险恶的政治斗争。他发现仁宗皇帝年已二十,但朝中各种军政大事,却全凭六十岁开外的刘太后一手处置。而且,听这年冬至那天,太后要让仁宗同百官一起,在前殿给她叩头庆寿。范仲淹认为,家礼与国礼,不能混淆,损害君主尊严的事,应予制止。他奏上章疏,批评这一计划。范仲淹的奏疏,使晏殊大为恐慌。他匆匆把范仲淹叫去,责备他为何如此轻狂,难道不怕连累举主吗?范仲淹素来敬重晏殊,这次却寸步不让,沉脸抗言:“我正为受了您的荐举,才常怕不能尽职,让您替我难堪,不料今天因正直的议论而降罪于您。”一席话,得晏殊无言以对。回到家中,范仲淹又写信给晏殊,详细申辩,并索性再上一章,干脆请刘太后撤帘罢政,将大权交还仁宗。朝廷对此默不作答,却降下诏令,贬范仲淹离京,调赶河中府任副长官——通判。秘阁的僚友送他到城外,大家举酒饯别:“范君此行,极为光耀呵!”这些哥们儿也真够义气的了。

三年之后,刘太后死去了。仁宗把范仲淹召回京师,派做专门评议朝事的言官——右司谏。有了言官的身份,他上书言事更无所畏惧了。

明道二年,京东和江淮一带大旱,又闹蝗灾。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请仁宗马上派人前去救灾,仁宗不予理会。他便质问仁宗:“如果宫廷之中半日停食,陛下该当如何?”仁宗惊然惭悟,就让范仲淹前去赈灾。他归来时,还带回几把灾民充饥的野草,送给了仁宗和后苑宫眷。

这时的宰相吕夷简,当初是靠讨好刘太后起家的。太后一死,他又赶忙太后的坏话。这种狡诈行径,一度被仁宗的郭皇后揭穿,宰相职务也被罢免。仁宗初亲政,与宰相吕夷简商议,因为张耆、夏竦、陈尧佐、范雍、赵稹、晏殊、钱惟演等人都是真宗章献皇后即刘太后所任用,全部罢免。退朝以后郭皇后及此事,后曰:“难道就单单他吕夷简一个人不附会刘太后吗?只因为没有他的把柄,只是因为他见风使舵,善于应变罢了。”仁宗皇帝觉得有理,所以把吕夷简一块儿罢免。但是吕夷简在宫廷中的因缘关系,党羽众多,依然根深蒂固。

吕夷简素来与阎应互相勾结,狼狈为奸。于是让阎应做为内应。时间一长,便知道罢免之事是郭后后的主意。吕夷简从此怨恨郭皇后,不久,他便通过内侍大太监阎应等重登相位,又与阎应沆瀣一气。正赶上杨、尚二美人受宠,尚美人于仁宗前郭皇后的坏话,皇后不禁大怒,想打尚美人的耳光。宁仁宗见此亲自起身解救,没想到这一巴掌正打在仁宗脸上,仁宗大怒。阎应乘机而入,于是畜谋废后,且劝以爪痕示执政。吕夷简因为怨恨,力主废后之事,又与阎应沆瀣一气,想借仁宗的家务纠纷,而废掉郭后。

堕入杨美人、尚美人情网的年轻皇帝,终于决定降诏废后,并根据吕夷简的预谋,明令禁止百官参议此事。范仲淹懂得,这宫廷家务纠纷背后,掩藏着深刻而复杂的政治角逐。他与负责纠察的御史台官孔道辅等,数人径趋垂拱殿,求见仁宗面谈。他们伏阁吁请多时,无人理睬;司门官又将殿门砰然掩闭。范仲淹等人手执铜环,叩击金扉,隔门高呼质问:“皇后被废,为何不听台谏入言!”看看无济于事,大家在钢虎畔议定一策,准备明日早朝之后,将百官统统留下,当众与吕相辩论。

次日凌晨,妻子李氏牵着范仲淹的衣服,再三劝戒他勿去招惹祸机。他却头也不回地出门而去。刚走到待漏院,等候上朝,忽听降诏传呼,贬他远放江外,去做浙江睦州知州。接着,朝中又派人赶到他家,催促着要押他即刻离京。孔道辅等人,也或贬或罚,无一幸免。这次至城郊送别的人,已不很多,但仍有人举酒赞许:“范君此行,愈为光耀!”在离开谏职去浙江的路上,范仲淹心中并无悔恨,只是略觉不平:“重父必重母,正邦先正家。一心回主意,十口向天涯!”有人笑他好似不幸的屈原,他却认为自己更象孟轲:“分符江外去,人笑似骚人”,“轲意正迂阔,悠然轻万锺”!

过了几年,他由睦州移知苏州,因为他治水有功,被调回京师,并获得天章阁待制的荣衔,做了开封知府。范仲淹在京城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仅仅几个月,号称繁剧的开封府就“肃然称治”。

范仲淹看到宰相吕夷简广开后门,滥用私人,朝中**不堪。范仲淹根据调查,绘制了一张“百官图”,在景祐三年呈给仁宗。他指着图中开列的众官调升情况,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的批评。吕夷简不甘示弱,反讥范仲淹迂腐。范仲淹便连上四章,论斥吕夷简狡诈。吕夷简更诬蔑范仲淹勾结朋党,离间君臣。范、吕之争的是非曲直,不少人都看得分明。偏偏吕夷简老谋深算,善于利用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穿越之神剑惊天】最新更新章节〖第61回 窖金苦读捐众僧 直言犯谏遭贬谪〗地址https://wap.xbqg9.net/2/210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