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回 窖金苦读捐众僧 直言犯谏遭贬谪(1/3)
一个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秘密。[&][].[].[]他发现自己原是望亭范家之子,这些年来,一直靠继父的关照生活。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惊,愧恨交集之下,他决心脱离朱家,自立门户,好好学习,等到将来功成名就,再来赡养母亲。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山,徒步求学去了。
离开寺中三十年后,醴泉寺遭受火灾,慧通大师不忍寺庙毁在自己手中,便派人找到已延州戍边的范仲淹求援。范仲淹询问了寺庙的情况,热情款待来人,但只字不提援修寺庙的事情,临走时修书一封并赠送了两包上好的茶叶,让来人回复慧通大师。庙中和尚听范仲淹闭口不提修庙一事,心中愤然。有一天,慧通大师左思右想,感觉范仲淹不是这种知恩有报的人,忽然想起还有一封信件,于是赶紧展开信件。见是一首五言诗:“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一半修寺院,一半济僧人。”下面有几行字,明在他当年的读书洞之中有一金窑,一银窑。
慧通大师一连看了三遍,确认无误,顿时喜出往外,赶紧招呼僧众,把此事清。大伙儿都乐坏了,各抄家伙,赶往范仲淹曾经的读书洞中,命人仔细寻找。果然找到一窑金子,一窑银子。慧通大师按照范范仲淹的意思,一半修了寺院,一半当做日常开销。
慧通等人对范仲淹不贪财货、密覆不取的高尚品格更添无限敬意,用所掘金银修缮寺庙,醴泉寺得以复兴。这便是邹平妇孺皆知的“窖金苦读”、“窖金捐僧”的故事。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三年,这在他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他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打下了雄厚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和锻炼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二十三岁的范仲淹来到南京应天府书院。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校舍宏伟,众然而立,共有校舍一百五十间,藏书数千卷。后来,宋仁宗下旨将应天府书院改为南京国子监。
南京国子监,与东京开封国子监、西京洛阳国子监并列成为大宋朝全国最高学府。更主要的是这里聚集了许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师生。到这样的学院读书,既有名师可以请教,又有许多同学互相切磋,还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况且学院免费就学,更是经济拮据的范仲淹求之不得的。应天府后来改名南京,应天府书院所以又叫南都学舍。
范仲淹十分珍惜崭新的学习环境,来到此地之后,范仲淹如鱼得水,欢兴致极,所以他十分珍惜这天堂般的知识殿堂,不思昼夜,刻苦攻读。范仲淹的一个同学、南京留守使(南京的最高长官)的儿子看他常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给他。他竟一口不尝,听任佳肴发霉。直到人家怪罪起来,他才长揖致谢:“我已安于划粥割齑的生活,担心一享受美餐,日后就咽不下粥和咸菜了。”范仲淹艰涩的生活,有点像孔子的贤徒颜回:一碗饭、一瓢水,在陋巷,即使别人叫苦连天,他依然乐在其中。
范仲淹的连岁苦读,也是从春至夏,经秋历冬;凌晨舞一通剑,回家糊涂夜半和衣而眠。别人看花赏月,他只在六经中寻乐。偶然兴起,也吟诗抒怀:“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多难未应歌风鸟,薄才犹可赋鹪鹩。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期恨即销。但使斯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此诗是范仲淹写给书院同窗晏殊的)数年之后,范仲淹对儒家经典——诸如《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等书主旨,已然堪称大通。吟诗作,也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决心担当起国家兴亡的重任。
大中祥符七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去朝拜太清宫。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南京商丘府,整个城市热闹非凡,人们挤挤拥拥唯恐错过龙颜。范仲淹却不为所动,一个人闭门,仍然埋头读书。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劝他:“快去看,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但范仲淹只随口了一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他的书了。果然,第二年他就中了进士,这位学生就是日后成为北宋伟大的改革家、思想家的范仲淹。
大中祥符七年秋和八年春,他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在崇政殿参加御试时,他终于见到真宗皇帝。不久,他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司理参军是掌管讼狱、审理案件的官员,从九品。接着,又调任为集庆军节度,推官节度推官是幕职官,从八品。他把母亲接来赡养,并正式恢复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从此开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仁宗天圣四年,谢氏病故。范仲淹含泪服丧,回南京居住。当时南京留守官晏殊,已风闻仲淹通晓经学,尤长于《易经》。他邀请仲淹协助戚氏主持应天府学的教务。仲淹慨然领命,还把另一位青年朋友富弼,推荐给晏殊。为了便于工作,范仲淹搬到学校去住。他制定了一套作息时刻表,按时训导诸生读书。夜晚,还经常深入宿舍,检查和责罚那些偷闲嗜睡的人。每当给诸生命题作赋,他必定先作一篇,以掌握试题难度和着笔重点,使诸生迅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穿越之神剑惊天】最新更新章节〖第61回 窖金苦读捐众僧 直言犯谏遭贬谪〗地址https://wap.xbqg9.net/2/210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