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17 节 非洲军团出击(4/6)
机降时,使用了大量的“支奴干”运输直升机。ch47d运输直升机缺少全球定位导航系统,在无明显特征的沙漠环境下,难以实现精确导航。此外,该机的旋翼叶片、发动机和滑油散热器等存在受风沙侵蚀等问题。本来对于这些缺点能源集团是要改一下的,不过此次能源集团作战的地区也不是在沙漠地区的,暂时不需要改装了。
它是一种纵列双旋翼直升机,近短形截面的机身头部是驾驶舱,中段是长9.15米、高1.98米的大型主舱,可容44名士兵或者27名伞兵或24副担架,地板上设系留点91个,可一次运输一套战术地对地导弹或2辆吉普车。为此,机尾是兼作跳板的向下翻的货舱门,装卸极为方便。机组成员3名,机身长15.5米,旋翼直径18米,最大起飞质量28700千克,最高速度290公里/小时,巡航速度259千米/时,航程在加入了能源集团的浓缩能源计划后是2560千米,续航时间11.2小时,武器2门70毫米机关炮,装载质量10800千克,载重22680公斤时爬升率464米/分钟。其装备了能源集团最新雷达,有具备地形跟踪、地形回避、空对地测距和地形显示功能的an/aq-174雷达。导航设备有全球定位系统、地形参考导航系统和an/ash-145航向姿态参考系统。另有激光、雷达、导弹告警系统,脉冲干扰机、干扰物/曳光弹发射器和抗干扰无线电台。此外,还配有前视红外装置和数字式移动图形显示仪等。mh-47e在驾驶舱中增设了一个由4部多功能显示器组成的任务管理系统和一个任务辅助系统。
二百多架这样大型的飞机一起起飞的场面可是十分的巨大的,正在登船的士兵都不禁纷纷抬头看看这到底是什么情况,上面携带着超过八千名的士兵,还有大量的火炮跟汽车,他们的目标就是塞得港,配合正在红海中的航母大队,先期对塞得港进行部署,从峰会散伙到现在只有十几个小时,他们应该可以在第一时间过去的,就是要在欧罗巴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直接控制住整个苏伊士运河,再加上跟美国人合伙控制的直布罗陀,就算是大型战争开始欧罗巴也不会有任何获胜的机会了,只能是看双方的损失多少了。
“先生,欧洲局势再次发生了变化,大俄罗斯的号称“海陆双头鹰”的近卫海军陆战第55师已经集结完毕,这个师是当今俄罗斯海军的一支王牌部队,也是俄军统帅部所倚重的战略机动力量,战斗力可以说也是非常的强悍的,看来大俄罗斯不甘心成为绿叶了。”卡列琳娜拿着最新的报告说道,大俄罗斯出兵倒是没有想到,这次局部战争看来欧罗巴要跟大俄罗斯联手了,只是这只北极熊搀和进来对他可是没好处的,首先他的综合国力就是不行的,他怎么可以对另外三个大国用强呢?
在当年的车臣战争中他们可是非常的出色的,1994年12月9日,第一次车臣战争爆发,俄军出动大批部队向杜达耶夫的**武装发动进攻。此时的俄军士气低落,军纪涣散,在车臣战场上步履维艰,处处挨打。处于内外交困中的俄军高层,不约而同想到了海军陆战队。为摆脱困境,俄军方先后从北方舰队、波罗的海舰队和太平洋舰队的海军陆战队中各抽调了数量不等的部队投入车臣战场。其中隶属于太平洋舰队的近卫海军陆战第55师,共有两个营的兵力被抽调参加了车臣战争。
1995年1月,近卫海军陆战第55师第165陆战团奉命开赴车臣,参加了第一次车臣反恐战争。当时担任第165陆战团空降突击营营长的米哈依尔?柳别茨基上校,率领全营官兵出色地完成了攻打车臣首府格罗兹尼、围剿山区恐怖分子、护送军用物资车队和营救被围困的地面部队的作战任务。
在由别斯兰护送军用物资到格罗兹尼的路途中,第165陆战团伞降突击连多次遭到车臣恐怖分子的伏击。但在奥列格?托卡连科大尉正确、果断的指挥下,这支连队在没有任何伤亡的情况下,行军150多公里,将军用物资安全运抵格罗兹尼。这批军用物资对攻打格罗兹尼的最后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托卡连科大尉因此被授予“俄罗斯英雄”称号。
在**武装里面,有一支最凶悍顽固的特别战斗队,名叫“灰狼”,俄军的其他部队都对它感到头疼。但是,第165伞降团在和“灰狼”初次的交锋中,就仅以数人的代价,击毙近二十名“灰狼”战斗队员。由于初战成功,以至后来俄军每当发现“灰狼”战斗队时,上级均会尽可能派近卫海军第55陆战师的部队前去迎战,而“灰狼”只要碰到近卫海军第55陆战师的部队,均难逃厄运。
除了被派去对付“灰狼”外,近卫海军第55陆战师的部队还参加了诸如争占渡口、桥梁、制高点以及进攻格罗兹尼总统府等最危险的任务。他们每次都不辱使命。率先将俄罗斯国旗插上了车臣总统府大楼顶部的,就是该师的第165陆战团。但由于海军陆战队历次执行的任务都是高度危险性的,所以伤亡也不小。不过正是海军陆战队在车臣的浴血奋战,给国家、政府和军方挽回了“面子”,因此受到了俄各界的高度赞扬及重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能源集团】最新更新章节〖第 1417 节 非洲军团出击〗地址https://wap.xbqg9.net/16/16626/1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