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不平静的武德九年4(2/4)

的任命,再一次重申想要获得关以便西行求法的心愿。同样的请求在高祖时期他就已经上过两次,这是第三次了。

太宗苦笑,怎么现在的人都这么执著呢?

他默念着玄奘的表——

“……自释流西来,慧风东扇,译本残缺,讹谬百出,以管窥豹,难概宏义。中土诸师,或迂而乖本,或偏而不即,各执其见,聚讼纷纭。惟有振锡西去,广求异本,方可正本清源,截伪续真,开兹后学。是以沙门玄奘立誓西行,展谒众师,禀承正法。归还翻译,广布未闻。剪邪见之稠林,绝异端之穿凿,补像化之遗缺,定玄门之指南。使我东土法雨常注,善根广播,王公黎首,皆可福荫,宗庙社稷,万世不颓……”

很不错的章,太宗想,能写出这么优美庄重又有服力的字的人,如果在俗,当为经国治世之才吧?

太宗闭上眼睛,他仿佛看到一位绝顶聪明又略带稚气的年轻僧侣,正站在自己面前。他面貌庄严,言辞恳切,侃侃而谈。要求西行的理由又很充分。太宗觉得,自己几乎就要被他给服了。

可是不行!他断然对自己,大唐建国还不满十年,又刚刚经历了玄武门之变,内有忧患,外有强敌,实在不能掉以轻心。

就拿国内的情况来吧,自己这边刚刚登上皇位,屁股还没有坐热,就发生了天节将军、燕郡王李艺的叛乱事件。紧接着,利州都督李孝常反叛,令人头大不已。

内部政局不稳定,外部胡族更是虎视眈眈,特别是东突厥骑兵,经常对边疆进行袭扰,这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

一想到突厥人,太宗就恨得牙痒痒——这帮狼崽子一直是中原地区最大的威胁,隋末天下大乱的时候,他们就趁汉人忙着争夺中原之际夺取了丝绸之路的控制权,使得大唐在建国之初就断绝了同西域各国的外交关系。尤其是东突厥,由于与大唐接壤,直接威胁到帝都长安的安全!

当年,就连太上皇都曾低声下气地向他们称臣,这真是大唐的奇耻大辱!

太宗脸色阴沉,他想起上个月,刚登上皇位还不满二十天的他,就接到了东突厥颉利可汗率领十多万人马直扑渭水的消息。

颉利显然认为新皇帝刚刚即位,又是在一场血腥政变之后,国内政局不稳,很可能会像李渊那样派人求和,不趁此机会狠狠地敲上一笔竹杠实在对不住自己。于是先派出使者前往长安城去见太宗,扬言突厥百万骑兵已经杀到渭水四十里外。

然而这位突厥可汗打错了算盘,年轻的太宗皇帝丝毫没有理会他的威胁,而是直接将使者拘押,然后亲率六员大将来到渭水桥头,指名要与颉利可汗隔河对话。

原本不可一世的颉利可汗,看到南岸顶盔贯甲跃马横刀的大唐皇帝,和军容整齐杀气腾腾的唐军,竟不觉害怕起来。双方很快在桥上达成协议,并杀白马签订盟约,太宗重申了大唐会继续向突厥称臣纳贡的政策,突厥人呼啸而退。史称“渭水之盟”。

提起这次会盟,很多人都津津乐道于皇帝的胆识与气魄,而太宗自己却一点儿也不觉得这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情。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只是感觉到越来越深重的耻辱。他知道,这个所谓的“渭水之盟”背后,是大唐朝廷被迫送给东突厥大量金帛而换来的短暂太平,这批金帛数额巨大,甚至到了“空府库”的地步!

此后太宗一想起“渭水之盟”,就恨恨地称其为“渭水之辱”!

如果,金银玉帛什么的还可以看作是身外之物的话,那么,东突厥大军一度逼近长安,这一事实也给了太宗极大的震动——这帮狼崽子反复无常,结盟显然是靠不住的。

从此以后,太宗把东突厥看作是心腹大患,一方面励精图治休养生息积聚国力,另一方面厉兵秣马,用外交分化和封锁边关的手段削弱东突厥,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彻底解决他们。

正当太宗清理着自己繁复的思绪时,有人来报:“陛下,鸿胪卿郑大人求见。”

太宗一喜,放下手中的表:“宣他进来!”

这位郑大人便是郑元璹,几个月前刚刚派他出使东突厥,想不到这么快就回来了。

“东突厥那边怎么样?”太宗斜坐在御书房中的软塌上,问道。

“回陛下,”郑元璹道,“今冬突厥境内遭受了罕见的大风雪,大批牲畜死亡,这半年来一直没有回复元气,如今食物严重不足,闹起了饥荒。”

“哦?”太宗眼中现出喜色,身体略略前倾了些,“那可得加紧边关防卫,别让那帮狼崽子去抢边民的粮食。”

“是,陛下。”郑元璹完,依然保持着恭敬行礼的样子,一副还有话要的神情。

“爱卿还有什么事要奏吗?”

“回陛下,”郑元璹上前一步道,“颉利可汗因政令苛刻繁琐,内部早已怨声载道。如今突厥内忧外患,臣以为,这是趁机出击东突厥的好时机。”

正合我意!太宗强按住心中的狂喜,不动声色地问道:“爱卿确定现在开战是最佳时机么?”

“臣认为如此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行者玄奘】最新更新章节〖第十四章 不平静的武德九年4〗地址https://wap.xbqg9.net/16/1613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