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种水稻(2/3)

大华人除了极个别“哈洋”的(借几十年后“哈韩”的“哈”也是哈巴狗的哈当时上海没有“哈洋”一说)多数华人对洋人是“敬而远之”。如财迷对他们视作平等的人是极少的。

汉斯也是个很善良的洋人。他开的诊所虽然是个私人诊所但并不是对没钱人就见死不救的。如果是有钱人当然就收费没钱的就先欠着。诊所开在穷人较多的闸北所以他的诊所常常入不敷出原来一个合伙人早就退出了。现在连护士也请不起了。

好在汉斯与教会的关系很好如果靠他自己的钱早已经撑不下去了现在他也要靠教会接济。

汉斯是来问关于“珍贵的土药”的问题的真是好学不耻下问。药性、作用、效果、出处?前面的问题财迷知道一些出处的问题财迷只好说是师傅处得到的他也想制造但在生产条件很困难。所以现在非常珍贵。

汉斯以前就知道财迷对肺部“锣音”什么的医学很内行的样子今天一听财迷讲什么病菌、药的分解排泄完全像个西医。但一问财迷是不是医学院毕业的?有没有医生执照?财迷没有财迷是搞工程技术的。

好在汉斯知道大华的土医生都是没文凭、没执照的是师徒相传的。所以这没法讲清出处的抗菌素当然也属于“中药、土药”了。中药、土药是神秘的有些确实说不清楚财迷能说这么多已经是不容易了汉斯就没有再多问。

汉斯想看来大华的中药、土药有时还是有点效果的。

能不能稳定出产?能不能给点拿回去试验?

财迷当然也希望能生产抗菌素但是他现在哪有这个条件?不用你试验也知道效果了这药现在这么珍贵实在对不起不舍得让你试验。

后来财迷也带了孩子们去过一次教堂现这些洋传教士中的绝大多数都是非常看不起大华人的。他们排斥大华的宗教只看到大华人生活中的一些陋习如缠足、纳妾、吸毒等但没看到大华人的勤劳刻苦好学;把大华人当作愚味野蛮的土人。他们以救世主自据认为大华人只有完全放弃自己的文化传统与生活方式而全盘基督化也就是“全盘西化”才能得救。

这些人以为财迷必是很西化的人是“上帝的子民”。他们错了财迷来自二十一世纪虽然对西方有些东西不反感但绝对不会觉得大华要全盘西化。就以医学来说中古时期大华之医药远胜西方就是现在青霉素等出来之前也不过是西医在手术上强一点消炎药等方面还不如中医。当然在些后的几十年中西医注重研究提取、合成药品的有效成分慢慢又过了中医药。尽管如此还是没能完全取代中医。

看了这些洋大人的眼光听了这些洋大人的“教诲”财迷更觉得要做点什么后代的科技产品出来以打碎这些人的有色眼镜长长大华人的志气。

以后财迷就没去教堂了。一方面是忙更重要的是怕小孩受了洋迷信。

财迷要上班搬家主要是孩子们自己搬的好在新家与这火烧院子相距不远。而且他们除了几件烂衣服什么的也没什么东西需要搬的。

大囡他们安排了房间楼上二间房间男孩女孩各一间就睡地上好在是木地板。财迷一个人占了楼下一间还用砖石上架木板给他架了个床。把他的木头箱子用砖头垫高了算是床头柜。

财迷把钱给很会讲价的大囡让她买日用品。被子、衣服厨房用具……。买了煤球炉孩子们以前是烧拾来的柴禾的为节约老是喝生水。这煤球财迷也是到了这个时空才看到并不是圆球状而是扁的椭圆球像大了二倍的桃核状。大囡尽量买旧的衣服、被子尽量地省钱。

伙食费也交给大囡掌握。财迷规定:每天三餐每餐饭至少二菜一汤每星期至少吃二次荤菜否则他们就吃得实在太节约了。(孩子们觉得天天能吃二顿饱饭就是很幸福了!)

大囡他们做好饭等财迷回去吃。按当时的风俗习惯他们要把最好的菜给财迷吃这与另一时空最好的给孩子的风俗习惯正好相反。

财迷当然不习惯这个风俗结果他不吃孩子们也不吃。大家菜都吃得很少好菜更是都剩下了。最后财迷规定菜按人数平分好然后他自己先挑。他总是先挑最少的一碗这样分菜的人就把菜分得很平均。孩子们也学他都互相谦让。

小孩多大小又差不多财迷容易搞错。妹头、妹妹的叫也不好听所以财迷就把他们改了小名男孩从大到小都叫“龙”女孩就都叫“凤”。

大龙是刘大龙十六岁;二龙是李鸿儒十五岁;三龙是“和尚”十四岁(十五岁?);四龙是王阿平十三岁;五龙是李祀儒十二岁;排第六的是刘小龙十一岁还叫做小龙;所以最小的王阿良就叫做“咪龙”九岁。上海话中的“咪”是很小的意思。

大囡就是大凤十五岁;二凤是刘小翠十四岁;三凤是李思诗十三岁四凤是“妹妹”十二岁(十三岁?);五凤是“妹头”九岁;最小的五囡是小凤六岁。

这个时代的人营养不良看上去感觉比实际年龄要小一点。

小孩都不知道自己生日有的几岁也不清楚了所以大概同年的人只好以身高来排队了。

李鸿儒兄妹几个是最后住入到大囡家院子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财迷抗日记】最新更新章节〖第十二章 种水稻〗地址https://wap.xbqg9.net/15/1589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