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清皇朝四面楚歌 英公使密访天京(4/5)
会》。
而此时,丹徒炮台的守军也早已快马将英夷使者前来天京的消息送达;所以,密迪乐刚上岸,就有一队军士将他用一乘蓝布轿抬到了一座豪宅前。
密迪乐出轿抬头一看,见宅门上方悬着的匾额中书有“北王府”三字,觉得不是所要见之人;但转而又思,既能称“王”,不是魁首,也会是二、三把手吧?既已到此了,不若一见再。
于是,密迪乐在一名太平军士兵的引领下进了北王府。
此时,年方二十七岁的太平天国北王韦昌辉,身着黄绸龙袍、头戴绣有“北王”二字的王冠,正端坐在王府的大厅中央。
韦昌辉是第一次与洋人打交道,摆出一副威严的姿态,傲慢地问:“你是何人?来天京干什么?”
密迪乐行了个鞠躬礼后,:“我是大英帝国驻上海领事馆的一等秘书,奉公使阁下派遣,前来与天王接洽,公使阁下有要事与天王商量。”
韦昌辉根本不把对方放在眼里,也不明白何为公使?且将“公使”误听成了“贡使”;于是,又傲慢地:“天王位居九五之尊,不是谁想见就能见的。好吧,既然是贡使,我就行个方便;不过,也得按章程办理;本王代你向天王传个话,看他愿不愿意接见你;那就,明天吧。”
韦昌辉毕,顾自拂袖而去了。
密迪乐讨了个没趣,但也只好忍气耐着性子听候回音。
然而,第二天,密迪乐没能再见到韦昌辉。
韦昌辉的下属转交给密迪乐一份写有所谓《圣谕》的黄绢后,告许:“北王有令,凡‘贡使’者,应先将所贡之物列表奏明,待查验无误后方准晋见。”
密迪乐听后才知自己被戏弄了,心里十分气愤但却不敢发作,只好带上所谓《圣谕》的黄绢返回哈尔米士号巡洋舰,一五一十地向翰勋爵回禀。
翰勋爵慢慢地展开黄绢,只见上面写着:“自戊申年三月,天父上主皇上帝降凡,封天王为万国太平真主;则天下万国皆当敬从,知所依靠。尔等藩属若果能归顺天国,岁岁进贡,当能幸为天国之臣民,永沐天国之恩泽;并准尔等可随意出入天国,以求真道。钦此”
密迪乐将中之意翻译后,翰勋爵似乎感到了一种极大的羞辱,冷冷地一笑后,:“我从天王的称号上就已感觉到,这位叛军首领一定是个倨傲自负的人;现在看来,果真如此。可是,他并不知道自己不过是割据一方的**武装而已,居然敢称万国真主?此人集激进和迂腐于一身,却又眼界狭隘而愚昧无知,是成不了大事的。而他居然还把大英帝国的公使视为贡使,要向所谓的天国朝贡?真是荒唐透顶!难道这位天王不知道鸦片战争期间,大英帝国的海军是怎样打败中国水师的吗?”
密迪乐趁机也发了一通牢骚,:“公使阁下,应该给这位倨傲的天王一个沉痛的教训,让他知道大英帝国是不可觑的。”
站在一旁的何伯上校则指着面前的天京城,忍不住:“我真想下令开炮,把这儿轰成平地。”
翰勋爵却举手示意,阻止了两人的草率与鲁莽。
两天后,哈尔米士号巡洋舰驶离了天京回到上海,翰勋爵即向英国议院通报了此次天京之行。
于是,英国政府也改变了态度,不再限止驻华领事馆与清政府的合作;因为,在他们看来,想维护在华的既得利益,现在还不能完全撇开清政府。虽然,这个政府是那样的**无能,但毕竟仍然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这个政府不但能保证他们的在华既得利益不受侵犯,而且能给他们更多想要的东西。而那个现在盘踞在天京、有能力与清政府抗衡的所谓太平天国,看来不是他们所希望、且又难以合作的一个集团。
因此,英国政府决定调整策略了;只要清政府不损害到他们的在华利益,那就该设法让这个苟延残喘的政府延续下去。
而此时,因处事不慎导致泥城之战、且镇压上海刀会久而无果的钦差大臣托明阿已被清庭撤职,清庭任命了原常、镇通海道吉尔杭阿为钦差大臣。
吉尔杭阿吸取了前任托明阿的教训,认识到了切不可与外夷闹僵;特别是,想要镇压上海刀会,更须仰仗在华各国驻沪的势力;因为,西方各国的枪炮实在是太厉害了,非华人所能挡。所以,吉尔杭阿上任后,就设法与西方诸国恢复接触,竭力献媚,希图消除隔阂,求得谅解,修复关系。恰逢翰勋爵天京之行后,英国政府的态度有所改变;双方暗中接触,一拍即合。
吉尔杭阿经得清庭默许,以“出让上海的海关和租界权益”为条件,换取了英、法等国同意出兵协助镇压上海刀会。
不久,法国舰队司令辣厄尔率先发兵,与吉尔杭阿联手,开始了对上海刀会的镇压。
上海刀会成员殊死抵抗坚持了数月后,终于抵不住吉尔杭阿与辣厄尔的协力攻击,被迫撤离上海。
上海刀会首领刘丽川、周秀英、徐耀等人均在突围中战死,余部投靠了驻守镇江的太平军;至此,上海刀会终于在清政府与外国势力的联手镇压下告终。
<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百年史话中华演义】最新更新章节〖第6章 清皇朝四面楚歌 英公使密访天京〗地址https://wap.xbqg9.net/15/152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