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季高公舁棺出塞 左宗棠收复新疆(3/5)
斯北城时,却遭到了抵抗而久攻不克;不久,刘锦棠、伊犁将军荣全等人先后率部增援,才也终于克复。
至一八七六年底,天山以北被阿古柏占领的地方皆让清军全部收复了,左宗棠的第一个战略目标已经实现。
收复北疆后已值隆冬,此时大雪封山不便于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于是,左宗棠决定让部队休整,待到来年再挺进南疆。
阿古柏见情势不妙,赶紧从托克逊撤离,退守南疆的焉耆;而令儿子留守库尔勒,为其垫后。
而此时,英国政府见阿古柏节节败退,唯恐损害到他们的利益;于是出面**,要左宗棠停止进攻,欲让阿古柏在南疆苟延殘喘,并成为**王国。
左宗棠当然不会答应,严词驳斥后挫败了英国政府的阴谋。
第二年开春,左宗棠即又命令部队向南疆进军。
刘锦棠率部从乌鲁木齐南下,几天后即进抵达坂城;清军将达坂城围困,并向城内开炮;合巧,清军的炮击命中了城内的弹药库;阿古柏的守城军死伤惨重,只得出城投降;于是,达坂城也被克复。
接着,刘锦棠又克复了曾为阿古柏坐镇的托克逊。
同时,清军广东陆路提督张曜从哈密向西攻克了盐池;广东陆路记名提督徐占彪率部从巴里坤前往盐池与张曜会合后,攻克了七克腾木、辟展、胜金台等地;然后,三军会师合力攻克吐鲁番,从而打开了进军南疆八城的大门。
至此,阿古柏自知在西征军摧枯拉朽的态势下,欲守住南疆已是不易;而原属大清朝的南疆地区民众,见左宗棠的大军压境,阿古柏已是危在旦夕,也就纷纷奋起反抗阿古柏的统治了,更把阿古柏逼入了绝境。
阿古柏逃至库尔勒后,见大势已去且已无路可遁,只好服毒自杀了。
阿古柏死后,他的儿子之间发生了内讧;阿古柏的长子胡里为争得权位将其弟杀死,然后率领残部逃到喀什噶尔称王,继续与清军对峙。
此时,英国人再次出面调停,欲要清政府以喀什噶尔划界,与盘踞在喀什噶尔称王的阿古柏的长子胡里宣布休战。
左宗棠岂能答应,不予理睬。
于是,左宗棠又命西征军从吐鲁番、托克逊出发,南下长驱两千余里继续收复失地。一番穷追猛打后,先是收复了焉耆、库车、阿克苏、乌什等四城;四个月后,又攻克了喀什噶尔、叶羌儿、英吉沙、和田等四城。
终于,至光绪三年十二月,南疆八城全部收复。
阿古柏的长子胡里见败局已定无法挽回,只得率领殘部遁入俄国境内苟且偷生。
白彦虎则带了部属的一帮人从新疆的喀什向北翻越天山流亡到了境外,最终在哈萨斯克斯坦首府阿拉木图西面相距二百公里的楚河边上寻找到了个落脚点,从此定居下来。
随同白彦虎跋山涉水逃至楚河边九死一生下来的部属成员,此时已仅存三千余人了;当地人问其“来自何方?”
白彦虎的族人则谎称:“从楚河东岸子来。”
当地人信以为真才相安无事。因此,当地人称白彦虎等一行人为“东干人”,即“东干族人”;后经世代繁衍,东干族人遂又壮大,人口增至十余万。且又因东干族人实质上是源于大清朝的陕西回民;所以,凡东干族人聚居的村落,皆俗称为陕西村、或中亚陕西村;历经沧桑世代更替,却称呼依旧。
沙俄对定居于楚河边的东干族人严加管制恐其滋事,致使白彦虎的行动极不自由终日郁郁寡欢,五年后病逝于异乡;临终时,倒是不忘告诫子孙“要返回祖国”。此是题外话,顺提而已。
且,阿古柏被歼灭后,左宗棠即着手准备收复伊犁了。
然而此时,朝中有人奏道:“收复伊犁,不宜动干戈;昔沙俄有言,谓‘据伊犁’为‘代管’;今南、北疆靖平,其无托辞,当兑诺也。故可遣使交涉,令其归还;若食言,再兴兵戎不迟。”
两宫太后见言之有理,即任命崇厚为钦差大臣出使俄国,交涉“归还伊犁”事宜。
崇厚到了俄国的圣彼得堡后,与沙俄政府进行了长达九个月的谈判。
当时,沙皇俄国为打开进入地中海的通道,正忙于在巴尔干半岛上与奥斯曼土耳其开战,故而在伊犁的陈兵不多;且见阿古柏的洪福汗国已经覆灭,自知伊犁已难久据。但当见到清政府遣使前来主动谈判,也就想从谈判桌上捞取一些利益。
谈判桌上,崇厚要求沙俄政府“遵守诺言,归还伊犁”。
然而,沙俄政府却提出了“须按天山以北从新划界”、“允许俄商在新疆各地贸易且不必纳税”、“偿付给俄国代管伊犁的费用”等多项不合理条件,且扬言“此三项要求不满足,不交还伊犁”。
为了达到目的,沙俄还故意派出舰队在中国北方海域游弋,并勉强地从俄、土前线抽调了一些部队增兵伊犁,虚张声势地摆出一付欲与清军决战的姿态,以胁迫清政府在谈判桌上妥协。
固然,崇厚眼见沙俄政府摆出如此一付强硬的姿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百年史话中华演义】最新更新章节〖第40章 季高公舁棺出塞 左宗棠收复新疆〗地址https://wap.xbqg9.net/15/1524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