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雉河集捻军败北 太平军欲取申城(2/4)

吏,开仓济贫,深得民众拥护应者无数。捻军的行动搅得鲁、豫、苏没得安宁,清庭为之震惊。为此,清庭任命胜保为钦差大臣,督办安徽军务,镇压捻军。然而,因捻军源自民间,长于游击;常是有事即聚,无事即散,来无踪而去无影,欲将其剿灭却不得要领;故而,胜保剿捻多年,却无功而返;清庭责其无能,将其降职离任。所以,捻军得以在江北生存并发展。

英、法联军进犯津、京时,山东巡抚煜北上勤王,鲁南因此十分空虚。捻军将领姜台凌、程大伟等人更是趁机率领蓝、黑、白三旗的八万余人再次入鲁,一度攻占了郓城、宁阳、济宁等地;斩杀清军郓城守备马万春、团练头子季锡鲁等人。

由于此时咸丰皇帝带了后宫及一批朝臣已逃往热河,接着又忙于宫闱中的辅政之争,清皇朝自顾不暇而任由捻军驰骋;所以,捻军的势力曾一度扩展漫延至直隶、山东及河间一带。然而,由于捻军习惯于打了就走的流动作战方式;因此,虽然影响极广,但其可以立足的根据地仍仅有皖北蒙城雉河集一带的一块地盘。所以,捻军虽然已与清庭抗衡多年,并在江北坚持了下来;但是,却总是不能成就大气候。

申酉政变后,清皇朝内部的争斗终于告一段落;两宫太后的政权得到了巩固,这才有精力回过头来对付捻军了。同治二年,清庭派遣已被赏还博多勒噶台亲王爵的僧格林沁率部征讨捻军。

僧格林沁正欲洗刷通州兵败之耻,欣然受命,即日率师出征。僧格林沁同样不把捻军放在心上,自思“区区捻军,无非是一群流寇,不足挂齿,定能马到成功。”于是,干脆率军直取皖北蒙城,欲捣捻军的心脏而剿灭之。

而此时,因太平天国的英王陈玉成被害,捻军失去了依靠;僧格林沁率部来犯,正在蒙城的捻军首领张乐行没了主意。往日,张乐行曾有其友、人称“龚瞎子”的龚德得,稍有智谋可帮其出谋划策;然而,龚德得已于咸丰十一年,在罗田的松子关之役中战殁。自此,张乐行失了谋士,捻军中没了军师;行军打仗更无谋略,只得想当然行事了。且张乐行的为人宽厚平和,只重义气无有约束;致使捻军纪律极其松散;虽然,张乐行在捻军中甚有声望,但捻军作战时往往是各自为政,难以统一调度。此时,张乐行见清军来势凶猛,赶紧召集各地捻军的旗主,会聚于皖北蒙城雉河集,共商拒敌之策。

然而,商议了多时却仍是统一不了意见;直到僧格林沁的大军已兵临城下了,众人才仓促应战。

于是,两军交战,僧格林沁大获全胜;不但拔除了捻军在皖北蒙城雉河集的大本营,并一举攻占了蒙城、毫县。

捻军在这一役中,不但失去了根据地,还死伤将士二万余众,元气大损。捻军被僧格林沁击溃后,四散逃离。张乐行率余部五千余人从蒙城突围,向宿州撤退。然而,行到蒙城与宿州交界的西阳集时;因叛徒出卖,张乐行被俘;不久,即被清廷杀害。

张乐行殉难后,捻军没了主心骨更如散沙一盘了。张乐行的侄儿、曾被太平天国封为梁王的张宗禹与同被封为鲁王的任化邦,只得率领殘部撤出皖北。

此时,受陈玉成指派而北上的太平天国遵王赖光所率的一支太平军,因英王陈玉成被清军诱杀后,转战在鄂、豫边界,坚持与清军抗衡。于是,张宗禹、任化邦率部转战奔往鄂、豫边界,欲与赖光部会合。

且,自从巴夏礼事件后,大清皇朝与英国关系闹僵;英、法虽然野蛮地一把大火将北京的圆明园烧毁,并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将本该由咸丰皇帝承担的责任又转嫁到了中国老百姓的头上,才算暂时平息了这场风波。

然而,英国政府对于大清皇朝开始失去了兴趣,甚至对于是否该让它继续代表中国存在下去也产生了疑问;何况,江南的一大片地方至今仍掌控在太平天国的手中;特别是由于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并占据镇江,扼住了长江航道的咽喉;使西方诸国与清政府签订的《南京条约》几乎成了一张无法兑现的废纸,各国政府根本不能在南京开辟商埠,连立足之地也没有。

虽然,翰勋爵曾于咸丰四年密访过天京,结果是碰了一鼻子灰;回来后打算放弃中立转而扶持清皇朝,但后来仍然态度暧昧了。巴夏礼事件后,英国政府只得又选择了再与太平天国接触的政策;以谋求更多的在华利益,或只少保证在华的既得利益不被损害。

于是,咸丰十一年三月,英国传教士雅龄借传教之名赶赴天京,向洪秀全提交了一份英国政府的《照会》,要求太平军不进入上海附近百里以内的地方。

这一次,洪秀全倒是接见了雅龄,并答应了不进攻上海的要求;为此,洪秀全还特意颁发了《中西永遵和约诏》。雅龄有了这第一次的收获后,心中十分高兴;不久,他再次来到天京,又提出了在南京借用一块地方作为贮存煤碳而用,洪秀全也答应了。

眼见英国得利了,美国也不甘落后;五月四日,美国海军上将司百龄率领一艘军舰驶抵天京,经得太平天国方面同意后,美国取得了在长江上的航行权。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百年史话中华演义】最新更新章节〖第23章 雉河集捻军败北 太平军欲取申城〗地址https://wap.xbqg9.net/15/1524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