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十四省讨贼联军 吴佩孚声东击西(2/4)
贼”两字;而没叫“讨奉”、“讨张”或“讨段”,原因就在于此。因为,“贼”字乃泛指,可“奉”、可“张”、可“段”,也可“冯”。
而吴佩孚之所以也没有明确提出“讨冯”,乃是担心太过明了有人会不愿接受而使“联盟”散伙;且在众人都视“奉张”为敌之时,自己若另提“讨伐冯玉祥”既不明智也非其时。故而,“讨贼联军”成立后,吴佩孚只得按兵不动,坐观时势发展。
不久,时势果然有了转机。
原来,自从孙传芳班师南返后;进入“直、鲁”的国民二军都遭到了“奉军”的阻截而进退维谷了;吴佩孚觉得,这正是自己该出手的时候了。
因为,冯玉祥的“西北军”原来称“国民一军”,与这“国民二军”是同一炉铸就的贷。而“国民二军”的魁首河南督办,无论是前任胡景翼还是现任岳维峻,都是冯玉祥的同党;皆是“北京政变”的始作俑者,同样也得对他们进行清算。
何况,河南紧邻湖北,岳维峻的国民二军像拦路虎般挡着道;若想讨伐冯玉祥,还得先从岳维峻开刀。
吴佩孚如此想后,就决定对岳维峻动手了;为了能得手,还得给岳维峻出其不意的打击;于是,吴佩孚诳称“北上‘讨奉’”,要岳维峻借道于他,以消除其戒备。
岳维峻与吴佩孚本来就是敌对双方,哪肯借道给他?何况,岳维峻怀疑到了吴佩孚必定是欲行假道灭虢之计,岂能上当?因此,岳维峻断然拒绝了吴佩孚的要求。
其实,吴佩孚也知道岳维峻不会借道给他,那无非是想找一个对其用兵的藉口而已。
果然,吴佩孚遭到拒绝后,就以此为借口起兵进攻河南了。
同时,吴佩孚派人暗中游已依附于岳维峻了的“直系”旧部靳云鹗与张福来,要两人反水归顺;并任命靳云鹗为“讨贼联军豫军”总司令,张福来为副总司令。
靳云鹗与张福本来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吴佩孚在查家墩复起时,俩人就有归顺之意;而今,吴佩孚派人来,也就没有二话即复投于吴佩孚麾下了。
于是,俩人倒戈,对岳维峻的“国民二军”发起攻击。
“国民二军”虽然经扩编后名义上已有了十多个师,但岳维峻将邓宝珊、李纪才等有生力量都派往直、鲁了,留在河南的都是些七拼八凑起来的部队系乌合之众;遭受突然袭击猝不及防,勉力抵抗后很快就溃败了。
而已进入山东了的李纪才,已因孤军深入且受阻而心中不宁;忽报河南境内突变,更是唯恐自己后路被截,也就无心恋战;于是,赶紧从山东撤回退守开封。
如此,张宗昌的山东之危顿解。
然而,进入直隶了的邓宝珊却没有撤军;因为,此时直隶的局势仍是对国民军有利。
原来,张作霖派遣郭松龄驻于天津,为的是要他协助直隶督办李景林防范冯玉祥;但张作霖怎么也想不到,郭松龄非但没有如他所愿防范冯玉祥;而是适得其反,却与冯玉祥联手反对他张大帅了;当然,这是事出有因。
郭松龄,字茂宸,奉天人,乃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
一九○六年,郭松龄考入盛京将军赵尔巽创办的“陆军速成将弁学堂”;因成绩优异,被时任奉天陆军统领朱庆澜赏识,调至身边倚为亲信,后随同朱庆澜入川参加了辛亥革命。
朱庆澜被排挤出川后,郭松龄回到奉天;且又于一九一三年秋考入了“中国陆军大学”,毕业后任北京讲武堂教官。
“护法运动”时,郭松龄赴广东追随孙中山,曾任粤、赣、湘边防督办参谋、广东省警卫军营长等职。
“护法运动”失败后,遂又返回奉天,入“东三省陆军讲武堂”任战术教官。在此期间,郭松龄结识了在“讲武堂”学习的张学良,并引以为友。
张学良学成毕业后,任奉天陆军第三混成旅旅长,即向其父推荐郭松龄。
而张作霖为了扶植自己的儿子,就将郭松龄调至张学良手下任参谋长兼第二团团长,以辅佐张学良。不久,郭松龄升任“奉军”第八混成旅旅长,但仍是张学良的左膀右臂。
“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奉军”全线溃败,唯有张学良的“奉军”第三混成旅与郭松龄的“奉军”第八混成旅联手在辽西走廊上击退了“直军”的进攻,迫使直军退回山海关内;从而,打破了吴佩孚欲直捣黄龙的图谋,保住了东三省。
自此,郭松龄声名大振,遂与李景林、张宗昌、姜登选、韩麟春等人并誉为“奉军”五虎将,张作霖对其刮目相看了。
“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以张学良的第三混成旅与郭松龄的第八混成旅合并为俗称“三八军”的“镇威军”第三军,郭松龄任副军长。
“山海关战役”中,张学良与郭松龄的“镇威军”第三军在夺取九门关时大显神威,为攻取山海关、彻底击垮“直军”、赶走吴佩孚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在是否要入关的问题上“奉军”内部出现了严重分歧。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百年史话中华演义】最新更新章节〖第131章 十四省讨贼联军 吴佩孚声东击西〗地址https://wap.xbqg9.net/15/15240/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