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孙中山北上宣言 段祺瑞临时执政(3/6)

霖虽然联手倒吴反直了,但那仅是各自利益所驱;俩人之间也存在矛盾,不会长期联合;随着直系的倒台,俩人之间的一时联合必会被矛盾所替代。届时,双方必会来拉拢自己;只要把握得当,自己或能从中渔利东山再起,甚至于让他主政。

因为,段祺瑞知道,冯玉祥与张作霖俩人都只会打仗,却不是当政的料;所以,定会请他出山帮他们坐天下。

所以,未待俩人来请,段祺瑞早就为此做准备了。只是,段祺瑞心中有着挥之不去的一个阴影;那就是,自己曾两度出任过阁揆,结果都因府、院之争搞得精疲力竭焦头烂额;到头来,谁也没能捞到好处,自己却连仅有的一点政治资本也输得精光了;所以,段祺瑞仍不免有点担心,唯恐自己出山后重蹈覆辙。

因此,段祺瑞希望能找到一个好的办法化解这个矛盾,但绞尽脑汁却终无收获。忽然,段祺瑞想到了曾任军务院秘书长、护法军政府秘书长的章士钊。

因为,章士钊早年曾赴英国爱丁堡大学专攻法律与政治,又有几任秘书长的从政经验,想必定能有妙策。于是,段祺瑞特地将正在上海主编《新闻报》的章士钊请到天津,向其征询“治国良方”。

章士钊揣知段祺瑞的意图,即投其所好地建议:“古代罗马共和国之最高行政长官称执政,实为国家元首,恺撒大帝曾任过此职。大帅治国,不妨也采用执政之名;如此,能将总统与总理集于一身。政出一家,方能无争执去纷扰,使政令畅达利于政治。”

段祺瑞从没听过什么罗马共和国与恺撒大帝,有点云里雾里的不明白所言;但是,章士钊那“能将总统与总理集于一身”之语,他听得清清楚楚且心中明明白白;可谓是一语道破天机,正合段祺瑞之意。

闻言后,段祺瑞也想,若果真如此,自己曾两度经历过的府、院之争,岂不找到了对症良药且可治愈了;因此,段祺瑞觉得章士钊确是开了贴良方,也就决定采纳而将新政府的元首之名改称为“执政”。接着,又议定了一套相应的政制,以期东山再起时使用。

不过,段祺瑞知道,自己毕竟已是无兵无卒,即使执政了也会形同虚设;若是出山后也像黎元洪那样当个傀儡,这样的虚位坐了又有何用?因此,觉得此事急不得须缓办;所以,当冯玉祥与张作霖俩人来请他出山时,他却故意拖沓没予应诺而卖关子了;这倒使冯玉祥与张作霖俩人都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不知道段祺瑞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正在段祺瑞卖关子时,孙中山终于在十一月十日发表了《北上宣言》正式宣布北上了。

原来,孙中山给冯玉祥回函后没能明确北上行期,怕的是粤军闹事;而今,延迟了近月后,见粤军无甚动静;以为是粤军被多次击溃后已胆如鼠不敢再犯,这才放宽心正式决定北上了。

孙中山在《北上宣言》中重申了他竭力主张并付诸实施北伐的宗旨,云:“故辛亥之后,吾人虽能推倒满洲政府,曾不须臾,帝国主义者已勾结军阀,以与国民革命为敌。务有以阻止国民革命目的之进行。十三年来,军阀本身有新陈代谢,而其性质作用,则自袁世凯以至于曹锟、吴佩孚,如出一辙。故北伐之目的,不仅在覆灭曹、吴,尤在曹、吴覆灭之后,永无同样继续之人。换言之,北伐之目的,不仅在推倒军阀,尤在推倒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

同时,《北上宣言》中还指出:“军阀所挟持之武力,得帝国主义之援助而增其数量。此自袁世凯以来已然。然当其盛时,虽有帝国主义之羽翼,及其败也,帝国主义亦无以救之,此其故安在?二年东南之役,袁世凯用兵,无往不利。三四年间,叛迹渐著,人心渐去。及反对帝制之兵起,终至众叛亲离,一蹶不振。七年以来,吴佩孚用兵,亦无往不利;骄气所中,以为可以力征经营天下。及人心已去,终至于一败涂地而后已。犹于败亡之余,致电北京公使团,请求加以援助。其始终甘为帝国主义之傀儡,而不能了解历史的教训如此。由斯以言,帝国主义之援助,终不敌国民之觉悟。吾人于此,更可得一证明:凡武力与帝国主义结合者无不败。反之,与国民结合以速国民革命之进行者无不胜。”

而此前,中国**早在一九二三年八月发表的《第二次对时局主张》中,就提出了召开国民会议,主张由全国的商会、工会、农会、学生会及其他职业团体,推举代表共商国事,以解决中国的政治问题决定中国的命运。

中*共的这一主张受到了国人的普遍赞同,各地先后成立了国民会议促进会。

接着,中*共又在一九二四年九月十日发表的《第三次对时局主张》中,对于无休止的军阀混战现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外国帝国主义在中国存在一天,即军阀与战争的惨痛存在一天”;并毫不隐讳地阐明:“我们对于双方军阀不能存丝毫希望,对于外国帝国主义尤不可存丝毫希望,这种希望不仅可耻无效,而且要使自己和国家的命运更加凄惨更加危亡。目前解救中国的唯一道路只有人民组织起来,在国民革命的旗帜之下,推翻直系,解除一切军阀的武装,尤其要在根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百年史话中华演义】最新更新章节〖第120章 孙中山北上宣言 段祺瑞临时执政〗地址https://wap.xbqg9.net/15/15240/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