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曾国藩死里逃生 秦日纲首破二营(3/3)
关为东京之屏蔽,两地之得失,均攸关大局,绝不可等闲视之。
于是,向荣急令皖南镇总兵江长贵率部前往溧水堵截;接着,又抽调江南大营中的主力赴秣陵关迎战石达开,并令已渡江北上的张国梁回调驰援;于是,清军主力在溧水和秣陵关等地与石达开所部展开激战。
清将张国梁回调后,滞留江北经月的秦日纲也才得以从瓜洲渡江南返。
秦日纲南渡后,攻占了黄泥洲,屯驻于金山。接着,又猛攻驻守高资的清营,拟打通回天京之路。
屯驻于九华山大营的吉尔杭阿率部堵截,结果在烟墩山一带被南返的太平军包围。吉尔杭阿奋力拼杀,却终难突围,最后自杀身亡。
清军见主帅已死,不战自溃,位于九华山的三十余座营盘迅即瓦解,清军提督余万清负伤后逃往京岘山大营去了。
秦日纲在九华山大获全胜,打通了回师天京之路;接着,秦日纲率部攻打败退到京岘山的清军。
向荣派遣江宁将军福兴往援,福兴率马步兵三千自龙潭出发,经上塘、河阳,绕至镇江以东的丹徒镇,向围攻京岘山的太平军发起进攻。
秦日纲见清军派兵往救京岘山,于是主动撤围返师回天京,在天京东北的燕子矶、观音门一带扎营待命。
此时,石达开正将清军的主力牵制在溧水和秣陵关一带。
东王杨秀清获知此时的清军江南大营精锐尽出,守营兵卒不足五千,十分空虚;于是,命令在天京外围待命的秦日纲即刻率部,配合冀王石达开攻击位于孝陵卫的清军江南大营,并严令“务必将清庭的‘江南大营’拔除后方准入城”。
于是,秦日纲将屯驻在燕子矶的部队移师到了仙鹤门;杨秀清又从天京城内派兵,自神策门、太平门出城,占据了大、水关及冯家边一带,在离仙鹤门数里处安营,与秦日纲的部队互为呼应。
而此时,石达开的北路军也已赶到了仙鹤门和尧化门一带,前锋直抵紫金山东面的黄马群,切断了向荣的江南大营与正在溧水和秣陵关一带作战的清军主力的联系,太平天国的三路大军已对向荣的江南大营构成了合围之势。
此时,向荣才觉到了石达开的攻打溧水和秣陵关乃是声东击西调虎离山之计,为的是调空江南大营的兵力。至此,向荣自知中计追悔莫及;眼见江南大营中的兵力十分空虚,而太平天国的三路大军却在步步紧迫,江南大营已是危如累卵。
于是,向荣一面急调副将总兵王浚率领本部人马前往仙鹤门防堵,以减缓太平军对江南大营的紧迫;一面星夜派人突过防堵,前往秣陵关召回张国梁,卫护江南大营。
然而,没待张国梁回师,太平军已对向荣的江南大营发起了攻击。
拂晓,石达开与秦日纲各率本部人马直扑仙鹤门外的清将王浚部。
王浚怎敌得太平军的两路夹攻,且兵力又是众寡悬殊,于是败退;及至张国梁赶到,王浚已溃不成军。
张国梁见状,慑于太平军的声势,也不敢正面应战;连夜退至青马群,构筑营垒,希图籍此阻截太平军对江南大营的进攻。
谁知,太平军的数路兵马汇聚后,即行合围,将张国梁围困在了青马群。
当夜,太平军一举摧毁了张国梁新筑的二十多座营盘;张国梁奋力突围后,逃归江南大营。
于是,石达开和秦日纲分别率部乘胜追击,直扑孝陵卫。
与此同时,杨秀清又派遣数千兵马自天京的通济门,经七桥瓮,也扑向孝陵卫;三路兵马很快汇聚,合力围歼位于孝陵卫的清军江南大营。
是夜,太平军杀入江南大营,清军已无力抵抗。
秦日纲更是令部下举火焚烧,整个江南大营内顿时火光冲天耀如白昼,清军囤积于大营中的粮草和辎重全毁于了一旦。
向荣见自己苦心经营了多年的江南大营全被焚毁,大势已去无可挽回;只得带领残兵败将奋力突围后,连夜溃逃到淳化;接着,又经句容败走丹阳。
向荣逃到丹阳后,唯恐朝庭治罪,整日忧郁;最后,自杀于丹阳营中。
向荣死后,清庭任命江南提督和春为钦差大臣,令其收拾残局并重建江南大营,按下不表。
至此,清军江南大营被破。
天京之围解除后,石达开即率部回援武昌;八月,石达开率数万精兵自天京出发,兵分四路向湖北进军,欲对围困武昌城的湘军实施反包围,湘、鄂战事又一触即发。
>
本章已完成! 请记住【百年史话中华演义】最新更新章节〖第11章 曾国藩死里逃生 秦日纲首破二营〗地址https://wap.xbqg9.net/15/1524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