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吹响自立的号角 319(2/3)
己的岁数渐长,身体自然渐弱以后,原本不舍得让独子下田的双亲,渐渐也开始要求儿子下田劳作。
“我从习惯了一种生活,你们现在叫我改,我就能改得掉吗?!”
以上是被父母多次要求帮助以后,身为儿子的迟大志的真实想法。
由于在演技方面的天赋,当时的迟大志已经可以借着表演喜剧,在他老家当地混到一口饭吃。但这种行为在务农的双亲眼里看来,却是“不务正业”的表现。
如果迟大志能在老家找份正经工作,即便只是进个剧团当喜剧演员,他的父母也不见得会觉得儿子“不务正业”。可迟大志成年以后一直流手好闲,时常与些看着不三不四的人打交道,即便儿子的表演能受那些人欢迎,他的父母也依然不觉得有多靠谱。
在务实的传统农家人眼里看来,除了官府办的正规剧团以外,其余演艺行业的人都是“不三不四”、“不靠谱”的家伙。
与那些在全国各地流动表演的人相处多了,迟大志渐渐做出了一个决定。他当时对海州这个地方充满了向往,想着自己有朝一日也要象别的人那样,到海州这足够广阔的天地去闯一闯。
“我阿志生来就是做大事的人,怎么会被这个破村给困住!”
以上是某人当时的想法,也在某次激烈冲突时曾给他的父母听过。
这次冲突的导火索,是父母要为幼子安排的婚事。
迟大志的某个姐夫家里有个幼妹,年龄倒正好与迟大志相当。他们老家以前就一直有这种“换婚”的习俗,两家的当家人也都有“亲上加亲”的想法。
况且,连那位亲家的幼女见过迟大志以后,也因为这个亲家哥哥那独特的气质当即一见钟情,然后早就同意了这方面的想法。
原本在两家人眼里看来,迟大志就是缺个正经工作。两家的长辈原本商定,等为迟大志解决就业问题以后,两家人就准备接下来的婚事。
迟大志的父母渐渐发现儿子不愿务农,由于多年的宠爱,两老也没硬要儿子接下担子的想法。他们村里学的校长兼老师现在快退休了,当时那段时间一直在想方设法找人接班。
这位老人在村里当了一辈子老师,村里几乎五十岁以下的人,都曾经当过他的学生。顶多是因为各种原因,就学经历或长或短而已。
在这位老人眼里看来,迟大志这个伙子现在虽然不务正业,但看起来只是因为没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而不是那些每天混着过日子的无赖汉。
这位老人曾看过迟大志的表演,他对这个从“剧本”到“表演”能一手包办的伙子很看重。这伙子能写能画,那把嘴又十分会“来事儿”。在材里学的校长兼老师眼里看来,这伙子除了体育方面不怎么好以外,其他方面都很适合当这老师职务的接班人。
村里的农家学可不象城市那些同行,在这里一般不会额外开设体育课程。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以后,有许多还得回家帮忙做农活。由于这一点,所以农家学里设不设体育课都不太要紧。
老校长与迟大志的父母简直是“一拍即合”,双方很快便做出决定。老校长可以先让迟大志到学校适应一下工作,自己可以多熬两年,等这伙子熟悉了工作以后,就可以把校长的重担交出来,然后安安心心退休去啦。
以上这一切安排,从他们当地人的眼里看来,可是再合适不过了。就连那个给儿子起名字叫“大志”的迟家老爹,也觉得幼子要是能当上村里学的校长,这可是非常的好!
在迟大志的老爹看来,村里这学规模虽,却是朝廷正经办的学校。能当上这个学的校长,那就表示自家幼子从此跳出了农门,以后一辈子都能拿朝廷的俸禄过日子。等到了再下一代人,即自己孙子那代人,他们迟家便不再是普通农民,而是正经的读书人啦。
当时的王土国正值“重新起步”阶段,综合国力才刚重新超越邻国尼德兰。就连海州那类大城市,当时的平均生活条件还达不到“康”水准,更别迟大志老家这种穷乡僻壤的山村啦。
当时在志爷老家那村里,如果能做上一份朝廷委派的工作,然后家里再有些田地能耕作,简直是最完美不过了。同时具备以上两项的人,在他们当地村子里已算得上是大户人家,就连村长见了这类人,也要客客气气点头问好来着。
至于儿子去教书以后,肯定没多少时间留在家里种地?迟大志的双亲连这一茬也早已安排好了。大概是觉得迟家的前途十分光明,未来亲家那边也已经主动来打过招呼。
未来亲家那边开出的条件按当地标准,可是极其优厚的。他们表示以后女儿嫁过来以后,在迟家的新媳妇生出劳动力以前,亲家的男丁每年都会过迟家来帮忙干活。
而且在迟大志的父母看来,自己现在虽然是一年比一年老,但起码再坚持个十年八年肯定没问题。要知道在他们村子里,有些九十多岁的老寿星,可是还能不时下田劳动来着,每餐还能连馒头带面糊连吃好几碗,身子骨棒着呢!自己难道还比不过那些老不死?
等过个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风流妙厨】最新更新章节〖第404章 吹响自立的号角 319〗地址https://wap.xbqg9.net/10/10805/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