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翁同龢教皇上学英语西太后大怒(1/2)
更新时间:20120127
醇亲王很感动,说:“谢太后想的这么周全。”
西太后翻了翻眼,冲着醇亲王数:“这是我做额娘的责任,也是为了大清的江山社稷。”
言下之意:你老七谢我什么我那拉氏是皇上的“额娘”,我应尽这份责任。
聪明的七王爷一下子就领会了西太后的意思,他搭讪地说:“是呀太后如此疼爱皇上,皇上日后定当报恩。”
“我不求皇上报什么恩,只求皇上是位明君。”
翁同龢示意七王爷不要再讲话,在专横的西太后面前,没有必要再理论什么。
载湉每日下午愤三个阶段学习,首先是汉文,由翁同龢授课,夏同善辅之;二是学满文;三十学骑射技勇。如果载湉这一天学业完成的很好,他还有些时间去玩耍。最让他敢兴趣的是学习汉文与玩耍。翁师傅很有耐心,他教授的知识深入浅出,载湉很快就能理解,特别是诗经、左传、四十二孝中的每一篇,载湉都有极大的兴趣,所以,他的汉文成绩特别优秀。
翁师傅不但知识渊博,为人和蔼可亲,而且还注意引导小皇子向更高的思想境界发展。每当载湉完成一段汉文后,他便向小皇上灌输一些治国之道。讲述历史事件,分析昏君亡国之教训,讲解明君治国之策略,载湉的确受益匪浅。夏同善师傅也努力为培养一代明君贡献点什么,无奈夏师傅是江浙一带人,他的方言音很重,小皇上听不懂他的话,他只好为小皇上默默地批阅作业。
两位师傅真可谓尽职尽责也。每当西太后询问载湉的学业时,两位师傅总是赞不绝口,西太后有时也赏他们一些银子,以示嘉奖。
翁师傅是大学士翁心存的长子,他出生于一个富豪的书香门第之家。年少时,他在老家常熟生活过,深受江南一带民风民俗的影响,他酷爱清洁,以至于教授载湉时每日都是仪表整洁,美誉邋里邋遢的样子,看起来很令人赏心悦目。
每当完成一段汉文之后,小皇上总缠着翁师傅为他讲上一段江南往事,而翁师傅越很乐意讲述。
“师傅,江南的山水真的很美吗”
“是的,江南风光旖旎,人杰地灵,哪儿有青青的山、清清的水、弯曲的石板小路,柔和的春风细雨。”
“哦,怪不得白居易忆江南如此美妙。”
翁师傅轻轻吟诵,载湉随声应和:“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皇上,江南不仅风景美,而且还是富庶之地,哪儿有大米、鱼虾、蚕丝、还有很多作坊。”
“什么事作坊”
“作坊就是从事手工业劳动的地方,一般是家庭式生产。不过,近些年来,洋人在江南一带办起了一些新式工厂,这些工厂生产出来的东西质量要好一些。”
天真的载湉问道:“为什么京城不开办这些工厂。”
翁同龢若有所思,轻声低语:“大清的国门是紧关着的。虽然十几年前,八国联军的枪口炮轰开了国门,但朝廷又把他们赶了回去,赔款、割地以求平安。外国的枪炮侵略我们的国家,我们当然要坚持反抗,祖国山河不能相让。但外国的一些先进生产技术不妨学习、学习,他们的西医治病与中医有不同之处,他们的治金、纸坊等生产技术也有独到之处。”
小皇帝听呆了,他以前从未听说过这些,今日听师傅一言感到茅塞顿开。他问:“外国人的穿着、住行、语言和我们一样吗”
“不一样。外国人穿佯装;说洋话,住洋楼,和我们大清国有很大的区别。我们大清国地大物博,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曾辉煌过,唐代时期,国力强盛,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国家,所以外国人习惯上称我们为大唐。”
“大唐它与大清是一回事吗”
翁师傅自知失言,他连忙转向话题:“皇上,该练练书法了。”
小皇帝很听话,他摊开宣纸,拿起毛笔,认真的写起来。可是,他还想着刚才的话题,他忍不住说:“师傅,还有最后一个问题,你回答了,朕就练大字,好吗”
看在载湉那天真可爱的样子,翁同龢点了点头,小皇上好奇地问:“师傅,你会讲洋话吗”
翁同龢摇了摇头,不过,他说:“同文馆有两个人会讲洋语,等臣去打听一下。”
“谢师傅”
小皇上心里一直惦念着“洋语”一事儿,他央求亲爸爸派同文馆讲“洋语”的人进宫,他想学“洋语”。起初,西太后一口回绝,厉声道:“皇上专心学好汉语,满语、蒙语吧,听你六皇叔说,洋鬼子说话舌头不会拐弯,满口叽里呱啦的,可难听了。”
“亲爸爸,朕又不是想学洋语,只是想听几句,听一听没有什么妨碍吧”
西太后接受了教育同治皇帝失败的教训,以前她对亲生儿子期望值太高,以至于和蔼不够,严厉过度,致使同治皇帝存有反叛心理。如今,她采取的是和善与严厉相结合的教育态度,既让光绪皇帝乐于亲近她,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一代魅姬慈禧太后】最新更新章节〖第一百二十九章翁同龢教皇上学英语西太后大怒〗地址https://wap.xbqg9.net/1/1372/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