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一章 中亚炮声(1/2)

194年月11日拂晓,遥远的苏联中亚各加盟共和国东南部天际,在经过了短暂的黑夜而逐渐变得暗淡无光的群星中,闪现出一种从未见过的新星。

这是一些亮得非同寻常的星星,它们色彩纷呈,并且快速地向西北飘来,与此同时,还伴随有阵阵发动机的轰鸣声。

不一会儿,发动机的噪声骤然加大。终于,五颜六色的星光越过无形的空中国境线,一千多架机翼上涂有中华军标志的飞机闪电般地闯入中亚各地领空,对苏联腹地的机场,军事指挥部和交通中心泻下瀑布般的弹雨。

紧接着,上千辆坦克和上万辆车辆像旋风一样奔驰在向西,向南的公路上。

一时之间,苏联中亚各个加盟共和国的边境炮声隆隆,硝烟弥漫,火光冲天。

大地在颤抖,山河在震荡,战火在烧,腥风血雨席卷整个中亚大地。

中华军早期胜利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整个进攻部队高度的机动性。

在战役发起前,中华军只在出发地周围集结。

发起攻击后,对军事价值有限且物资产能已经转移的地方,机械化部队绕过这处并集中力量向更深处进击。

其有经验的部队不投入在城市中进行巷战,而对守军防守有利及容许他们争取时间积聚,然后集中力量发动密集轰炸。

持续不断的轰炸造成恐慌,苏联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溃逃,苏联官方的消息听起来是苏联人民同仇敌忾,无数志愿者加入战斗行动,自发起来保卫家园。

但事实上,中苏战争初期,很多官员和百姓还是选择了弃城逃跑。

远东和西伯利亚的城市内很快便乱成一糟:地铁关闭,有轨电车停运。一些苏联官员们首先仓皇逃离出城,他们随身携带了自己所有的金钱和贵重物品,他们甚至还动用了轿车和货车运送家属。

看到领导们都逃离了,普通市民们也收拾细软,想办法出城,中华军轰炸开始后的接连三天,各个城市出城的公路上人满为患。

但到了月20日,各地颁布战时条例后之后,人员大量外逃现象不复存在。

苏军的事实情况是,驻守各地的苏军看起来是一帮乌合之众,在中华军的凌厉攻势之下很快便败下阵来,各处的守军接近一半士兵阵亡,成千上万的被俘,余者带着身体和心灵的伤痛被遣送后方。

其实,早在中苏战争开始后几天,惊讶于苏军溃逃的斯大林曾发布一道类似他二战当年签署的死命令:“不许后退坚守阵地至最后一名士兵战死。”。

命令称如果溃逃,将枪毙负领导责任的师长,苏军第15集团军参谋长布特哈契科夫少将在我的决断一书中写道:“斯大林已经意识到,部队无休止的后退将导致整个东方战线的崩溃,我们的军队将重蹈德**队的覆辙。”

中华军战报统计,整个中亚战役前三天,中华军歼敌10余万人,缴获各类火炮1050门,坦克189辆,击毁敌坦克100辆左右,敌机接近00架。

自身损失人员95人,损耗坦克和自行火炮42辆,牵引火炮1门,各类飞机60架。

高歌猛进的中华军以微的代价取得重大的胜利。

另一方面,苏联陆军在被包围期间表明出非凡的战斗力,这是他们二战之后第一次在不利条件下进行这样规模的战斗。

在股部队被包围的后期,粮食和衣物的短缺,令许多苏联士兵饿死或生病而死。然而,战时纪律还是被保持到最后。

当股苏军的弹药,补给物资及粮食已十分稀少,抵抗已变得毫无作用时,苏军士兵仍服从斯大林的命令,不理会中华军的劝降要求,坚持不懈的进行战斗。

194年月1日,中华军第25装甲旅已到达阿拉木图城外,他们面对的是一条仓促地建成的双层防御工事防线。

在该线上布防的苏军,包括苏联第5、第16、第4集团军的兵力,总计190000人,看上去阻止中华军的进攻绰绰有余。

194年月20,中华军第2装甲旅经过艰苦的行军和规模的战斗到达卡拉干达城外。

与此同时,紧随其后的从奎屯出发的中华军第20,21装甲旅各预备队部队到达塔城,伊犁,阿克苏,喀什一带地区,他们首先要保证进攻部队后方的安全。

此时,中华军对这些地区提出的要求如下。

1,伊犁,塔城,阿克苏,喀什等地区的武装力量,接受改编。

2,取消以上区域的特殊化。

,关于整个新疆地区的军事力量,完全交由中国中央政府驻新疆的军事指挥机构负责处理。

4,三天之内整个地区撤掉原有旗帜,重新升起中国国旗。

5,一个星期之内整个地区所有政府官员到迪化集中,以利中国政府代表张治中将军重新任命。

为避免伤亡,希望任何武装人员不要靠近中华军部队五公里之内,否则视为叛乱分子。

很快,声明得到回应,大约两千骑兵从伊犁河谷鱼贯而出并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紫色战旗】最新更新章节〖第四百零一章 中亚炮声〗地址https://wap.xbqg9.net/0/548/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