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我的耳朵不错(1/3)
天空终于放晴,季布执行完前期扫平城阳外围的任务,秦军的斥候队十分强悍,给楚军带来了不少伤亡,不过好歹这些人最终撤回了城阳。
楚军兵临城下,包围了城阳,开始攻城,项梁把攻城指挥的重任交给了陈蒲,自己则是和范增一起商量后面的军事行动。
陈蒲抬头看着城阳高大的城墙,心中暗自揣测,古代人究竟是多么没安全感,需要把城墙做得如此的高,如此的厚!简直就是坑人不偿命!
他甚至还在城头上看到了马!
其实这真不能怪古人闲的没事,只能说是优胜劣汰,不好好加固城墙的家伙,不好好固守自己城池的家伙,坟头草都不知道长了多高了!
在春秋时期,一些城墙的厚度已经过了15米,真不知道这些诸侯是如何奴役那些底层的民众去做如此浩大的工程的。
很多城池的城墙经历了几代甚至十几代人的加固,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由于诸侯之间战争频繁,城头变幻大王旗是常事,获胜的人一般也不会毁掉城墙,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固,导致守强攻弱,攻占一座城池需要的精力很多。
由于城墙太厚,即使城基被挖空,守城方也不用担心城墙因失去重心而崩溃。这使得守城方的心理优势大大提高了!
在这些城墙的顶端,都设有带射击口的女墙,而在战时,还要添置大量临时的木质塔楼,以作瞭望和射击之用。
比如陈蒲此时就抬头看到一个木制塔楼上有一个秦军将领拿着弓箭瞄着自己,只是因为射程不够所以没有放箭。
假如自己再往前多走一段距离,对方是一定不会跟他客气的。
据《墨子》书中记载。
在战国时期的城墙上,每隔大约6o米,需要建一座突出外侧城大约1米的观察楼。
每隔大约18o米,建一座突出外侧城墙约3米、用以消灭城下死角和夹击城下敌军的木楼。
这是专门用来对付攻城器械的。
同样,每隔约18o米,还要在城墙上树立一堵厚3米的横墙,平时开小门供穿行,一旦敌军登城,这些横墙就可以作为临时防线,为守城方调集增援创造时机。
城内的道路四通八达,为守军调配兵力提供最有利的条件。可谓是一阴一阳,互为表里。
种种手段不一而足,并且还在不断的完善。
……
而在准备充足的情况下,防守者一般从城外三十里左右就开始坚壁清野,而离城十里处,真正的警戒区开始铺展。
像章邯这样丧心病狂的,居然开凿黄河引水为护城河,又在城外挖沟渠,堆小山,硬是堆出一个山水大阵出来,让项梁的楚军吃尽了苦头。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战神和名将也不会诞生在全是白痴和蒙昧的土壤中。章邯的奇思妙想也并不是空中楼阁,它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
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就是神迹!
在城外,守军沿警戒圈边缘,每隔一定距离就会设置哨卡,白天和晚上分别用旗帜和火把进行联络,而在各要道和关卡间,还要设置几人一组的小队,负责对敌军奸细和斥候进行搜索。
陈蒲经常和这种小队打交道,而且他通常是单身一人,因为没有人能跟得上他的脚步。
当敌方大军到来时,所有官兵和平民都将返回城内,以城墙为核心进行据守。而城上远射兵器能覆盖的范围,便是战国时代及秦代防御体系的核心区域。
这些都是用人命填出来的经验。
不过很多城池用不到这些东西,很多也是因陋就简,也有很多是将领平庸,不知道该怎么守城。
否则陈胜吴广他们估计连一座城池都无法攻下来。
季布花了好几天去清理秦军在城阳外的防御,把秦军压缩到城阳城内,楚军人数虽然多,但在攻城器械挥作用之前,只能看着秦军干瞪眼。
于是陈蒲就接替了季布的位子,因为比起季布,项梁对陈蒲的能力评价更高。
季布的高度,最高也就是个猛将,而陈蒲可能达到的高度,连自己都看不透。
每当你觉得他不过如此的时候,这个人就会用事实告诉你,他的能力绝不仅仅像你想象一样。
守城的技术是如此的强悍了,作为攻城的一方,也不会不想办法。
秦末汉初的时候,由于生产力的展,攻城技术和战术也有了很大的展,并且出现了一些巨无霸的装备,地位类似于后世战术导弹。
用得比较多的是云梯,当然,在泥腿子横行的年代,这玩意很难见到,陈胜吴广可能没有,不过这难不倒楚军,在范增的指导下,楚军正在砍伐树木建造云梯。
见多识广,满腹经纶的范增,似乎并没有感觉太为难的样子。
云梯是用于攀越城墙攻城的用具。
春秋战国时期的云梯,有的种类其下带有轮子,可以推动行驶,故也被称为“云梯车“,配备有防盾,绞车,抓钩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我是蒲将军】最新更新章节〖第294章 我的耳朵不错〗地址https://wap.xbqg9.net/78/78550/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