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7章闻喜城下的小发现(3/4)
胜负。>
首先曹操不是傻子,曹军也不是粮草多到没地方用的程度。>
粮草,是军队的生命线,是士兵战斗的动力源泉。>
在冷兵器时代,战争的胜利往往取决于军队的持久战斗力,而这一切的基础便是充足的粮草供应。如果粮草不济,士气就会低落,战斗力也会大打折扣。因此,粮草的储备与运输,成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如果仅仅是盯着闻喜这一个路招营地来说,确实曹军在这里的粮草不是很多了,但是这里的曹军就真的缺粮草了么,或者说,『值得』曹军特意运输这么粮草来?>
若不是张绣现在试图用更高的视角去观察战场上的细节,说不得就将这个问题带了过去。>
粮草先行,意味着在战争爆发之前,就需要进行周密的策划与布局。>
这包括了对战场地形的熟悉,对敌我双方实力的评估,以及对战争进程的预测。>
如果反过来推断的话,那就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曹军非常重视闻喜这个点,特意送了大量的粮草,也就意味着曹军会在闻喜这里,做出更多的动作来……>
所以张绣这一次,不仅是要将这些残存的种子带回去,也要将他自己的这个小发现带回去。>
这些被曹军摧残所残留下来的河东民夫,在血和铁之存活下来,即便是没有改变对于河东老爷们的莫名情感,也会有对于曹军的刻骨仇恨。这种仇恨至少会在两三代人之间传递,然后才可能在和平岁月里面慢慢消亡。>
这些对于曹军充满了痛恨的民众,对于主公大业无疑是有用的。>
同样,在曹军的进攻当中存活下来的闻喜民众,也值得张绣进行拉拢和帮助。>
但前提是闻喜民众,包括裴喜,要脱离这个地方,到临汾去。>
『某……此事干系重大,某要考虑一二……』>
裴喜没有当场拒绝,他告辞了张绣,有些恍惚的回到了闻喜城内。>
没错,张绣根本就没有进城的意思,这也从某个角度上证明了张绣不会在这里久待。>
黄昏之下,闻喜城中的一切似乎都染上了一层血色。>
残破的一切,在裴喜眼前晃动着。>
虽然死亡的阴霾暂且散去,但是那死亡特有的腐朽气息,依旧还在这个城市的上空萦绕。>
闻喜被破坏的程度,极其惊人。>
可以说,若是张绣再晚来一步,那么闻喜必然就会失陷。>
战争,死亡。>
裴喜原本以为他已经对于战争十分的了解,甚至当年在和其他人谈起兵法来,也是从未在辩论当中输过。董卓乱河洛,李郭乱长安的时候,裴喜也以为那样已经是足够兵荒马乱,凄惨无比了,结果到了当下,在闻喜的这一切,才让裴喜知道乱世真正意味着什么!>
乱世,乱世!>
乱世,这个词在中平年间就常常被提及,成为了代表士族子弟忧国忧民的一种感慨。>
他们在书斋中,在文会中,在酒楼上,在踏青里,他们发出对乱世的感慨,想象着那是怎样的混乱与悲壮,然后哀叹着,就像是他们已经见到了乱世。然而,这种感慨多半源自于遐想,源于对现实的不满,而非真实的体验。>
而现在,在裴喜面前,才真正的是『乱世』的景象!>
那些曾经只在书籍中存在的悲惨场景,突然变成了眼前的现实。>
城池被破,村庄被焚,百姓流离失所,饥饿与死亡如影随形。街道上,不再是繁华的市集,而是难民的泪和血。沟渠里,不再是清澈的水,而是腐臭的血浆和残骨。天空中,不再是和平的鸽群,而是食腐的乌鸦和鹫鸟。>
这样的场景,对于之前只能在书中感慨乱世的文人墨客来说,是难以想象和承受的。他们的笔墨,如何能描绘出这样的惨状?他们的诗句,如何能抒发出这样的悲痛?他们的精神,如何能接受这样的冲击?>
乱世之中,所有的感慨,都变成了无力的呐喊。>
当看着周围的百姓在战火中倒下,听着孩子在饥饿中哭泣,闻着燃烧的血肉散发出的焦糊味,死神在空中狞笑,魔鬼在硝烟里面舞蹈,那些裴喜先前所认为的『乱世』,就像是孩童认为成人每天都在玩,都不用学习一样的可笑。>
而当危险过去之后,这种精神上的冲击并没有随之消散。相反,它如同后遗症一般,深深地烙印在裴喜的灵魂深处。裴喜开始反思,为何会有这样的乱世?为何人性会在战争中变得如此丑陋?为何河东会如此的脆弱不堪?>
裴喜慢慢的走着,看着。>
闻喜城内城外,遍是尸臭的味道弥漫,现如今却没有半点人手去掩埋这些亡魂。>
因为要先顾着吃。>
闻喜城中残存的百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诡三国】最新更新章节〖第3317章闻喜城下的小发现〗地址https://wap.xbqg9.net/45/45961/3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