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章 像个花瓶(3/4)
。
长女夫妇接手了航运业务,四女夫妇接手了深水湾豪宅和环球投资。
尽管曾经的商业帝国如今已经四分五裂,但包家人仍旧站在香江商界的顶端,毕竟在1985年,包船王的资产就已经达到了400亿之巨。
跟这两个老牌富商家族比起来,陶玉书夫妻俩属于妥妥的「后富」、「新钱」,但在场却没有人敢轻视他们夫妻。
短短六年时间名列香江十大富豪,这是他们父辈都未曾完成过的壮举。
关键是夫妻俩经营的事业还不同于那些靠看运气或投机手段发家的新富豪,明明扩张的飞快,却有一种堂堂正正之势。
电影公司、电视台、报刊—尽管夫妻俩经营的属于文化传媒产业,论公司市值、营业额、社会影响远不如这些老牌家族,但在媒体影响力这一块却是全香江独一份。
1991年,恒生指数的传媒业公司市值总额420亿,夫妻二人掌握的公司独占200亿港元。
说香江传媒行业的半壁江山掌握在这夫妻二人手中,可能略微夸张了一点,但也相去不远。
现代商业社会,媒体影响力至关重要,这些站在资本市场最顶端的商人们再清楚这个道理不过。
更令大家佩服的是,财经媒体最新排出的富豪榜上,夫妻俩的资产高达近170亿港元,对旗下各家上市公司拥有着绝对控股权。
这一点,是在场所有家族都没做到的,由此可见这夫妻二人的枭雄本色,尤其是这位林太——
李泽钜的眼神隐蔽的落在陶玉书的身上,并非是那种花花公子的淫邪之色,而是带着三分好奇和七分钦佩。
他对陶玉书的好奇和钦佩都来自于他那个叛逆的弟弟。
今年年初,靠着父亲的资助和和黄的便利条件,弟弟掌舱的卫星电视开播。
李泽钜对此并不嫉妒,他一直被父亲当做接班人培养,如今弟弟获得父亲的资助也不过是为了扶持他分门立户而已。
卫星电视开播前后花了10亿港元,若算上和黄旗下亚洲卫星公司给予卫星电视的便利条件,这笔投资还要在再多上几个亿。
毕竟,没有亚洲卫星公司的帮助,弟弟这个卫星电视牌照都拿不下来。
李泽钜本以为弟弟获得父亲这么大力的扶持,好岁会用心经营一番。
结果仅仅过了半年时间,他便从父亲处听说了弟弟要把卫星电视卖给林太的消息。
21亿港元!
李泽钜对这个数字的印象很深刻,卫星电视开播半年,入不敷出,并且在肉眼可见的一两年之内还要投入巨资。
肯花21亿港元买下这么个无底洞,李泽钜对做出这个决定的林太充满了佩服。
当然了,这种佩服并不是出自于商业运作手段,而是对林太的魄力。
照卫星电视的情况,林太等于是花几十亿元买了块卫星电视牌照。
这无疑是一场豪赌,李泽钜曾经专门和父亲探讨过林太这笔生意做的到底值不值。
李泽钜认为林太很有可能亏大钱,甚至有可能拖累旗下其它几家上市公司的发展脚步。
以他的估计,卫星电视要想实现自我造血至少要在三年内再投入20亿港元。
哪怕林太最后能够实现盈利,但3年时间和总计40亿资金的投入,对比一家盈利未知的电视台,是赚是亏谁也说不好啊!
毕竟做生意讲究个投入产出比和收益率!
而父亲李嘉诚的看法跟他截然不同,李嘉诚认为陶玉书在收购电视台后旗下媒体矩阵已经初步形成,这笔买卖赚大了。
父子二人由此产生了争论,李泽钜从各个维度分析了陶玉书的投资,得出的结论是:怎么看这都不算是一笔划算的生意,李嘉诚却固执己见。
回想着当初和父亲的争论,李泽钜不得不感慨一句姜还是老的辣!
卫星电视变成星空卫视,不到半年时间,这家原本半死不活的电视台在陶玉书手中奇迹般的起死回生,甚至已经可以和无线电视台瓣手腕。
如此手段,堪称化腐朽为神奇!
他如今再看和父亲的争论,逐渐醒悟了与父亲之间的境界差距,或者说是他跟陶玉书的境界差距。
当初他的看法谈不上有多大问题,但更多的是从「术」的层面去分析,
所站的高度不像是一个老板,更像是一个职业经理人。
而父亲和这位林太却是真真正正的站在了产业的高度上去看待问题,是对「势」的认知。
这样的认知决定了双方的差距,也决定了事情的结果,李泽钜越想越觉得佩服。
眼神不自觉的越过陶玉书,看向了她旁边的林朝阳。
林生捡到宝了!
在场有这样感慨的不只是李泽钜,还有包家的两个女婿苏海文和郑维健。
两人的感慨不来自于自身,而是来自于连襟。
八十年代香江电视业因为无线和亚视的争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文豪1978】最新更新章节〖第566章 像个花瓶〗地址https://wap.xbqg9.net/45/45767/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