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一章 蒲宗孟拜相(2/3)
位还不高的官员。
决心既下,当天晚上,蒲宗孟就派了自己的儿子蒲汝森到了陆佃家中拜谒,并邀请陆佃在端午节到蒲宗孟家中相会。
陆佃自是欣然应允,旋即在第二天,到了蒲宗孟在汴京新城的家中拜访,两人密谈了整整一天,陆佃直到晚上才拜辞回家。
……
端午节后,汴京城连续下了好几天的雨。
延绵的阴雨天气,让赵煦有些慌。
他是真的担心,延绵的阴雨天气,让福宁殿的宫墙受潮,然后太阳出来,水分一蒸发,墙体内那些有毒的铅啊、朱砂啊一类的东西进入空气,再被他吸入脏腑,导致慢性中毒。
所以,他飞快的做出了一个决定——响应朝臣们的呼吁,搬到保慈宫东閤居住。
当赵煦宣布了这个决定后,朝臣顿时纷纷心满意足的高呼【陛下圣明】。
再没有人在这个问题上叽叽喳喳,纠缠着非要赵煦和仁庙一般,把床搬到向太后寝宫里。
毕竟,他们的诉求,其实也是很简单——主上日长,当以龙体为重。
嗯……
就是怕这宫中的年轻女官们,偷偷的背着其他人,趁着赵煦进入青春期后的冲动,趁虚而入。
而少年慕艾,一旦过早接触了女色,并沉迷其中。
十之牍还有衣物,就都搬到了保慈宫。
等赵煦正式搬入保慈宫,已是元祐二年的五月辛酉(初十)。
当然,在这段时间,赵煦并没有放松对朝政的关注。
不过,他只是默默的看着朝臣们的表演。
就在他搬入保慈宫的第二天,五月壬戌(十一)。
赵煦得到了来自通见司上禀的劄子。
上劄者是蒲宗孟。
此时的蒲宗孟,已经走完了拜相三辞三让的流程,正式成为了大宋自元丰新制以来的第四任右相。
而依过去的故事,右相在左相去位后,都会递补为左相(其实,也就是元祐以来才形成的,因为在元丰新制实施后,朝堂上的左相、右相就再也没有变动过)。
而蒲宗孟上的这个人事劄子,同样是赵煦登基后,开始在宰执们中间出现的制度——赵煦允许,每一位新拜任的宰执,在正式上任前,向他呈递一份人事任免劄子。
在过去两年中,赵煦还从未否决、驳回过任何一位宰执上任前的人事请求。
这很好理解。
拜任宰执,是为了让宰执去做事。
要做事就要用人!
所以,得要让这些人,有一个自己的基本班底,以便他们更好的为赵煦的岁月静好,负重前行。
像韩绛拜相,其令厅之中,就充斥了大量韩家旧人以及他从河南带过来的幕僚。
吕公著继任,用的就是都是其父兄以及他当初在京时得力的下属。
不过,韩、吕两人,都是世代簪缨之家。
所以,随便挥挥手,就能找到一大群志同道合,愿意听他们安排,甘愿为之奋斗的人。
像蒲宗孟这样祖祖辈辈,还是第一次拜相的大臣,在这个事情上,就多少有些困难了。
这也算是他拜相后的第一重门槛吧!
若选人用人不当,被人抓住了鸡脚,他的政敌绝对会拿着大做文章,以此影响其威信,甚至可能迫使其辞相!
赵煦拿起蒲宗孟的劄子,看了一下,就眯起了眼睛。
因为,蒲宗孟上报的这些人,赵煦都有些印象。
全部是在过去两年的元祐新政中靠边站的官员。
很多都有市易务、堤岸司任职的履历。
这很正常。
蒲宗孟能选择的,也就是元丰六年他被罢出知前熟悉的官署里的人。
而这些人中,与他立场相近,同时也能听他指挥,跟着他走的,也就是市易务、堤岸司里的官员。
但,蒲宗孟很小心,给这些人安排都是些位卑、职低,但能在一些关键环节发挥作用的职位。
而那些职阶比较高的清贵要职,他却请求任命了一些有着太学背景的人。
比如说,尚书省中,素来被视为宰相秘书、大总管的尚书省右司郎中一职,他就请求任命太学博士何执中。
另外比较有意思的是,蒲宗孟还请求,从太学中选拔‘数位德行皆备,才识有为之士,充尚书省习学公事’。
这样做的理由是‘夫太学者,为国储才之地,太学生在校,学圣人之经义,贯通五经,而往往缺其材干……孔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臣万死进言,乞用太学生入尚书省观政,以通政务!’。
赵煦看完,就笑了起来。
“看来,蒲相公与陆先生,已经勾连在一起了!”
蒲宗孟与陆佃在端午节,密谈了整整一天的事情,赵煦当然早就通过石得一知悉了。
正好,赵煦也想放一批太学生,进入都堂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我在现代留过学】最新更新章节〖第八百一十一章 蒲宗孟拜相〗地址https://wap.xbqg9.net/45/45490/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