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九章 吕惠卿回朝(2/4)



赵煦摇着头,将保慈宫送来的一封都堂劄子放了下来。

这是都堂宰执们集议后,奏请两宫,请求推恩升已经出知真定府的前执政张璪官职,并循例加宫祠官的劄子。

而理由是——资政殿学士、判真定府臣璪,自承多病,乞朝廷推恩。

依故事,前执政告病,朝廷当礼遇之!

于是,宰执们非常贴心的给出了建议——臣等乞以资政殿学士、判真定府臣璪,为正议大夫,提举中太一宫。

两宫那边自然没有意见,就将这劄子送来赵煦这里,若赵煦也没有意见,就会用印后命学士院制诏颁布施行了。

赵煦会有意见吗?

当然没有了!

因为他对张璪的莽撞也很恼火!

于是,便对身边的冯景吩咐了一声:“派人将劄子送去学士院,命学士院制诏,循故事推恩罢!”

“诺!”冯景领命,接过劄子,躬身退下。

赵煦微微叹息一声。

在他看来,张璪是自作自受。

韩绛致仕后,他就忽然上书告病。

扯了一大堆有的没的,话里话外,却都是在说,元丰臣的时候,味道就变了。

因为宫祠官有一个特点——不任事!

这个特点在大宋很棒!

完全就是给异见者们量身定做的枷锁。

正所谓‘罢之则伤恩,养之则玩政’,而宫祠官刚好可以规避这些缺点。

有了宫祠官系统,朝廷就可以合理合法合情,而不失体面的,让一些重臣靠边站,将其慢慢边缘化。

你不是牛逼吗?

那就去侍奉三清道祖、五岳帝君吧!

自然,张璪既授宫祠官,那么其判真定府的职事自不能再履行了。

按照惯例,他在真定府的权力,将由通判接掌。

至于他本人?

好好养病吧!

运气好,过几个月或许能调到东南的富裕州去当寓公。

但在政治很显然。

除非出现奇迹,不然张璪的政治生涯算是完蛋了。

打发走冯景,石得一就出现在了赵煦身边,他低声禀报着:“大家,探事司刚来报,言是故御史中丞、枢密直学士舒亶,方才回京了……街道司的贾种民,亲自在州桥下将之接到了朝集院……”

“舒亶吗?”赵煦微微抿了一下嘴唇:“真巧!”

刚刚打发走一个期货死人,就回来了一个本已经在政治上被宣判死刑的人。

“听说舒亶在堆垛场的码头上,见到了苏辙出知陈州,友人送行的场面,便询问了码头伙计有关情况……”石得一继续汇报着。

赵煦眯起眼睛来,坐直身体,问道:“他怎么说?”

舒亶,赵煦的父皇贬废的,如今又蒙太皇太后恩典起复。

所以,这个人的忠诚度,在赵煦眼中是可疑的。

得看看他到底有没有心怀怨言?又是否对先帝有着怨念?

石得一摇头奏道:“据说舒亶未发一言,只是问了些叶康直案的缘由……”

说着,他就简要的和赵煦汇报了一下,探事司通过种种手段,从那伙计以及其他人嘴里探查到的内容——这很简单,请这些人喝酒吃肉。

二两马尿一下肚,什么事情都能被引导着说出来。

赵煦听完,微笑起来。

自他即位开始,他就一直在逐渐的通过各种办法,悄咪咪的给他的父皇涂脂抹粉。

从去年开始,随着汴京新报的影响力扩大。

他就更是肆无忌惮的指使着童贯,给他父皇写各种洗白小作文。

主要风格,可以参考知音、读者上,对于欧美当政者的美化、粉饰。

当然,不可避免的进行了符合大宋人文与社会的改编。

但基本风格没变!

主打的就是一个亲民!

于是,在赵煦这两年的粉饰下,他的父皇,大宋神宗英文烈武圣孝皇帝的名声与形象,如今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过去舆论中毁誉参半的‘变法之主’、‘专断独行之君’,慢慢的向着一个想要有所作为,勤政爱民,关爱底层人民生活,但造化弄人,命运多舛的‘圣主’、‘明君’转变。

这种带着一定悲情色彩的君王形象,很好的贴近了底层人民的幻想。

在精神上,给与了人民慰籍。

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过去赵官家们给自己塑造的形象——官家是好的,坏的都是下面的贪官污吏!

至于你要问,这才过去两年多,怎么汴京人就这么健忘?

但事实就是如此。

无论什么时代,群众总是健忘的。

便是在现代,媒体也能很轻易的发动岁月史书,篡改群众的记忆,倒果为因,甚至无中生有。

何况是在中古的大宋,这个新闻学刚刚萌芽的时代呢?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我在现代留过学】最新更新章节〖第七百二十九章 吕惠卿回朝〗地址https://wap.xbqg9.net/45/45490/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