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一下熙河棉庄经济的运作。(1/2)

看到章评,有读者觉得,棉庄的发展可能有问题。

其实是没有问题的。

因为,熙河的经济模式,它压根就不正常。

作者君在前面的章节里,其实已经写过了这个问题,当然可能也是作者君没有说清楚。

有机会我会写一个番外,来详细介绍一下,这个体系是怎么运转的。

今天,就简单介绍一下吧。

首先,北宋货币是双轨制。

熙河用的是铁钱!

所以,存在着汇率差。

我在前面的章节,也说过了。

熙河的雇工们,包吃包住,每個月给铁钱作为工钱。

现在的时间线上,经过几轮薪水上调,雇工工钱已经涨到了500钱(新雇工起薪)到一贯钱(基干雇工)。

熙河铁钱和铜钱的兑换比我没有查到。

但我查到了北宋四川铁钱和铜钱的汇率。

在996年,北宋平定蜀地不久,第一次发行铁钱,官方汇率是1.1比1.

但官府的这种一厢情愿的做法,很快就引发了通货膨胀,不到半年,铁钱与铜钱的兑换率,就掉到了5比1.

注意,这是官价,以后我所有提到的汇率,都是官价。

请大家注意,官价和市价是两个概念。

就像今天阿根廷黑市汇率和官方汇率一样。

北宋朝廷对此焦急万分,所以在970年禁止铜钱入川,企图通过金融管制,控制通货膨胀,但结果是铁钱价格应声下跌,当年跌倒了10比1.

其后就是张乖崖治蜀。

经过这位名臣的梳理以及对交子的规范,铁钱汇率开始回到5比1.

不过很快,随着张乖崖离任。

真宗时,铁钱汇率重回10比1.

没有办法,北宋开始铸造大铁钱,这就是折十钱。

换在现在,就是印钞。

根据大中祥符七年,知益州凌策的奏疏可知,大铁钱每贯重达十二斤(宋斤,合今天7.2kg,平均每枚铁钱重大约9.3克上下,接近同时期小平铜钱的4倍重量)。

然而然并卵。

大铁钱和铜钱的汇率,在铸造已经提到过,有文官曾上书,禁止蕃官出任汉官,以及到内地任职,只允许蕃官任蕃职。

在历史上这些人成功了,整个元祐时代,熙河的少数民族领袖备受打压。

而哪怕在熙宁-元丰时代,以及后来的绍圣-元符时代。

朝廷对他们,也是警惕、提防,胜过信任。

在这样的情况下,别说什么政策扶持、鼓励了。

熙河路文武官员们,除了警惕西夏、吐蕃外。

恐怕更多的精力,就是放在监视、提防这些投降的胡人首领身上。

特别是包顺家族,可以动员数万人,还有骑兵一万多。

根本就不信任人家!

所以他们才要请求神宗赐一个包姓。

这是在政治上低头——别打了,我自己人。

然并卵,士大夫们表示——少碰瓷。

所以,熙河经济长期停滞,无法发展。

所以熙河地区,每年都需要中央拨款,无法自给自足。

李宪时代,熙河每年拨款,多则七,绿豆每斗78文,小麦(未磨)每斗54文。

而熙河本地,以每亩产出两石粟、麦、青稞或者一石半豆类来算。

其产出是这样的——每亩粟、麦产值1000-1500文,豆类产值1200-1300文左右。

成本呢?

土地成本,约等于没有。

人力成本,一个雇工一个月五百个铁钱,一年六千个铁钱,按照10比1的汇率算。

这个雇工实际上只有600文每年的成本。

当然,雇主要提供食宿。

可食宿成本能有多少?

书里也多次说过了。撑死了,一个雇工一年在棉庄食宿和衣料上所用,也就是3-5贯铜钱。

就这,这个雇主肯定是良心雇主。

比如王大斧这样的好人。

实际上,没有良心的雇主,是可以极限压榨雇工,让雇工们自己去挖野菜,再随便给他们点盐巴、米麦,凑合着吃,饿不死就行。

衣服直接让他们穿到烂!

古人的道德底线,是很低的。

当然,还得算上一些农具成本什么的。

以北宋农具的价格,每个雇工配齐一套铁器农具。

大约是二十贯到三十贯。

但这肯定是多个雇工共用,同时因为熙河的都作院掌握在向宗回、高公纪手里。

所以,他们实际上是可以用成本价给自己和自己的朋友们雇佣铁器农具的。

同时,在元祐元年四月之后,熙河本路铁钱,全部使用未含杂质的铁铸造。

可以直接融化铸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我在现代留过学】最新更新章节〖解释一下熙河棉庄经济的运作。〗地址https://wap.xbqg9.net/45/45490/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