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刘惟简(2/3)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或者未来。>
刘惟简都是这样,没有变过。>
“老钤辖可听到过什么议论?”赵煦依旧是平静的问着。>
刘惟简眼中终于闪过一丝诧异。>
八岁多的少主,今天表现的太特别了!>
他太过平静,也太过镇定了。>
根本不似孩子。>
反而像是一个沉浸权术多年的成年人,一位执掌大权,杀生予夺的君王。>
但,主上家的事情,刘惟简知道,自己不该发表任何意见,也不该有任何评价。>
所以,他低着头,恭恭敬敬的,如同当年在先帝面前,过去在官家面前一样,慢慢的,平铺直述的陈述着他所知道的事情。>
“殿下,老奴听梁从政言:开宝寺失火,资善堂两位直讲葬身火海,宰执不敢擅专,也不敢以此惊扰主上清静,是故才要面奏两宫!”>
“老奴走之前,听人说,两宫闻而大怒,以为开宝寺失火,乃是僧人持戒不严之故,以命宰臣举荐有道高僧,除为开宝寺主持,以严肃佛门清规戒律!”>
赵煦静静地听完,他没有任何意外。>
这确实是高太后和向皇后了,能做出的事情。>
上上辈子,虽然高太后,笼罩在赵煦头顶,让他呼吸不得,喘不过气来,以至于辗转反侧,日夜难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但,那并非高太后有多么厉害,多么可怕。>
纯粹是权力的加持!>
也纯粹是,赵煦自己出于恐惧害怕,产生的心理效应。>
赵煦如今已经知道,高太后,不是武则天,也不是章献明肃,甚至还不如已故的慈圣光献。>
最起码,慈圣光献,有自己的主见。>
高太后呢?>
元佑诸事,在赵煦脑海中一闪而过。>
朝令夕改!>
听风就是雨!>
这就是赵煦对元佑时代,已经晋升为太皇太后的高太后的评价。>
也是赵煦上上辈子亲政后,得以迅速掌握权力,并将元佑旧党,一网打尽,全数赶出朝堂的原因所在。>
“所以,太母与母后,最终选了哪位高僧?”赵煦用了一点戏谑的口吻问着。>
“老奴听说,似乎是传法院的一位番僧,唤作金总持……”>
“金总持吗?”赵煦抿了抿嘴唇,脑海中回闪过一个画面。>
“陛下,此乃贫僧译定之真经,乞请陛下御览!”>
厚厚的经书,被引见司的军头,送到了赵煦御前。>
赵煦低下头,看到了封皮上的名字。>
《频那夜迦经》!>
再看封皮上贴着的贴黄介绍:此大圣欢喜天之秘法真经!>
这是能给小孩子看的东西吗?>
赵煦当即扣下,不许外传,自己带回后宫仔细研究、参悟。>
当然,那位金总持,确实是有道高僧,佛法修持精深。>
想到这里,赵煦就微微摇晃了一下脖子。>
他想起了,九百年后,在史书上看过的一些东西。>
密教高僧,也是高僧!>
将来,或许可堪一用!>
于是,赵煦站起来,走到放着笔墨的案前,提起笔,沾了沾墨水。>
然后,走到他床前的一块屏风前,提笔在这屏风上,写下第一个名字:番僧金总持。>
这是赵官家们的习惯。>
遇到有用的人或者事情,就会在自己御前起居的屏风上,写下他的名字或者名称。>
等到那个人的名字或者东西的名称,在屏风出现到第三次的时候。>
就可以提拔他或者命人去调查了。>
这是一个用来选拔人才,或者了解地方情况的工具。>
也是无奈下的权宜之计。>
皇帝精力有限。>
以赵煦为例,上上辈子他已经算勤政的了。>
可很多时候,他连三省有司的主管官员的名字也记不齐。>
而大宋天下,二十四路,14府,238州,37军,4监,1126县。>
共计有文臣京朝官,将近2800人。武臣诸司正副使以上1100余人。>
扣掉外戚、宗室挂职的,也依然是一个无比庞大的群体。>
根本不可能记住。>
只能选择性的,记住那些有亮点的、让他感兴趣的人。>
刘惟简和冯景,在赵煦提笔的时候,就已经低下头,看着内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我在现代留过学】最新更新章节〖第十二章 刘惟简〗地址https://wap.xbqg9.net/45/4549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