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 不和谐的声音,陈袁再会(2/3)
在于时势,在于选择;流血越少的革命、改革,越显得荣耀,因为它珍惜人的生命。而在清帝宣布逊位后,宋复华还刊赞扬了隆裕太后和摄政王载沣识大体、恤民情的明智之举,并重申了善待旗人的政策。
而到了现在,和谈不仅仅是复兴会所倡导、主持,还得到了联合阵线中大多数团体的支持,以及宪政派的赞同。迅速恢复国家稳定,转入和平建设。已经是大多数人的共识。
宪政党人虽说是党人,但他们似乎是松散的志同者,他们的理想是推进宪政,而在实践中则更注重和实力派的革命党、袁系合作。不仅是宪政党人,还有很多革命团体也期望着和平,比如光复会的章太炎就提出。“革命军兴,革命党消”。意思是,既然革命成功了,那么那些革命党就该取消了,否则就会成为利益集团。
和谈是大方针,但对于袁世凯就任大总统一职,当然会有很多的非议。袁世凯本身是一个没有接受民主思想的封建官僚,他能够适应在民主体制下对他的权力的束缚吗?这或许是人们共同的疑问。
好制度和好皇帝,二者不能兼而有之时。复兴会联络、沟通了多数党派,退而选择前者。
革命之后的种种乱象,确实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宪政作为艰难而期的道路,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对于共和国来说却是必要的,即使有残缺的宪政,也比赤裸裸的废弃要好。
陈强不知道袁世凯是否能够遵循共和,或者说是始终能够遵循。但他相信制衡的力量。妥协是肯定的,但革命党联合立宪党。力量要能控制袁世凯的野心,使袁世凯始终处在制度的羁绊下。
………………
最后的和谈,是两位高层直接的面对面。时隔多年,陈强与袁世凯在天津英美租界再次见面了。
大头,陈强一眼便看到了醒目的标志,满脸笑容地加快了脚步。
“袁先生。劳你久候了,真是抱歉。”陈强抢先伸出了手,笑着说道。
“强舟车劳顿,为和谈如此奔波辛劳,袁某迎候是应当的。应当的。”袁世凯堆起笑容回答道。
“推翻满清,袁先生功不可没。”陈强很客气地说道:“而且,袁先生的经验和阅历,正可为陈某等年轻人提供有益之指导和帮助。”
袁世凯晃着肥大的脑袋,苦笑道:“我已经六十岁了,满身是病,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看着你们大展拳脚了。”
心有余而力不足,我看这话要颠倒过来说才对,陈强腹诽着,不过脸上还要挂着真诚的笑容。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袁先生身体壮实,正是为国效力之时,岂能功成身退?”陈强松开了手,将目光转向袁世凯身后的几个人。
袁世凯急忙给他作介绍,杨士琦,胡惟德,赵秉钧
嗯,这家伙是赵秉钧?陈强不由得停了下来,仔细打量着眼前的这位眼镜先生。
“……智庵参照东西成法,拟订警务章程,创设警务堂,并担任保定巡警局总办。”袁世凯没有留意陈强的举动,继续介绍道:“此次鼓动天津巡警参加革命,于稳定天津局势功不可没。又率五百巡警赶赴京师,协助维持治安。”
陈强点了点头,笑着说道:“原来是一位警务专家,正是国家稳定急需的人才。袁先生,你倒是找了几个好帮手,看来是准备要大展宏图了!”
“哪里,哪里。”袁世凯谦逊地摆了摆手,说道:“政府唯才是举,用与不用,要由政府决定才是。”
“是人才,焉有不用之理。”陈强见这边的已介绍完毕,笑着说道:“咱们还是先离开这里,等到了住处,我再给你介绍诸位同事。”
“也好,也好。”袁世凯巴不得这样,赶忙伸手相请。
马车早已准备停当,陈强走到车前,笑着回头,说道:“袁先生,可愿与兄弟共坐一车,随便谈谈心。”
“强相邀,袁某求之不得。”袁世凯急忙笑着走过来,单独商谈,这也是应有之意。
车内两个人细语倾谈,却心思不同。而且两个人在许多方面,比如家庭出生、教育背景、个性气质、行事格等等,都是截然相反的。
陈强所受的基本是现代教育,或者说西式教育;袁青少年时期读过一些儒家经典,但总的来说,识是弱项。陈强走的是一条特殊之路,久潜伏,以推翻清廷为目标;袁世凯投笔从戎,效力于政府军中,步步高升。
边说话,陈强边重新打量和思虑着这位枭雄,力争从外表到内心,重新进行估量和评价。
袁世凯是典型的中原人,雄壮沉稳,大音细声,于行动。袁世凯干练果决,工于心计,少言多做,尤其擅事务。袁世凯务实刻板,重视纲常准绳,生性多疑,城府极深,精通驭人之术。袁世凯对新事物往往是谨慎的欢迎,大多采用实用主义的态度,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说实话,袁世凯并不喜欢革命,他注重维持社会秩序,强调纪律,但在体制内可以使用手段、通权达变。袁世凯平生基本上一帆顺,青云直上,志满意得,只在后期遭到了一些挫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血路救赎】最新更新章节〖第二百二十五章 不和谐的声音,陈袁再会〗地址https://wap.xbqg9.net/40/40195/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