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1/2)

因为松锦之战明军战败,本来就捉襟见肘的明政府更是雪上加霜,无论财政和人才,都出现了空前的紧缺,被打的躲进深山的只剩十八个人的李自成,走了出来,又拉出一支规模空前庞大的队伍。[≈][].[].[]

建立大顺王朝,自己号称皇帝,在1644年,带领大军浩浩荡荡的打到北京城下。

这时的北京,再也没有了像袁崇焕、祖大寿、洪承畴、卢象升这样能打的猛人,群臣打开城门,热烈欢迎闯王进京。

这时一个人心里着紧了,这就是驻守山海关的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他手里还有一支明政府最厉害的军队——关宁铁骑。

吴三桂是什么人,相信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都知道,更加都明了的是他还有一个老婆,叫陈圆圆,是个大明星。

吴三桂还有一个老爸是总兵,叫吴襄,曾经在救援大凌河城时,出过一次场,被清军打的大败。

要是吴三桂早出生个几十年,生活在明朝中叶,高富帅官二代再娶一个美貌的明星,那生活过的相当滋润。

但历史把他安排在了明朝末年,注定他的命运不平凡。

我们前面偶尔提到了一句,祖大寿是吴三桂的舅舅,不错,吴三桂确实是祖大寿妹妹的儿子。

而吴家的发迹与祖大寿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祖氏世居辽东,是宁远卫世将,到祖大寿时,已历五世,皆以军功发家。

吴三桂的老爸吴襄为了能升迁的快,就投到了祖氏门下,祖家人一看这孩子不错,就招了女婿,于是,从部属关系进一步发展成血缘的裙带关系。

借助祖氏的力量,吴襄官运亨通,不仅如此,而且吴氏的人能当官的纷纷登上仕途。吴三桂的哥哥吴三凤也是祖大寿的部将,驻守大凌河。姨夫裴国珍同为大凌河的军官,都在祖大寿的指挥之下。

后来大凌河城破,这两人都投降了后金。

通过这种血缘关系,使祖吴两家结成一个独霸辽西的声势煊赫的望族。他们执掌兵权,握有数万军队,又有数千家丁的私人武装。因而这又是一个以祖氏为首的军阀集团。旁及有关亲戚、部属、心腹等等都紧紧地依附于这个集团,他们分布辽西地区各城镇,占据一切要津,把持着这一地区生杀予夺大权。实际上,这一地区已成为祖吴两家的天下。就连朝廷大员,直至皇帝也不敢轻易触动他们当中任何一个人,即使犯了大罪,也不得不采取宽容的态度。

这就是为什么祖大寿杀了何可纲,诈降后金,崇祯仍然没有追究责任。

没法追究,你政策高压了,这些人都投降后金了,后金就直接通过山海关,到达北京城下了。

在山海关外,吴家过的跟土皇帝一样,据记载,老吴家有三千骁勇敢战的家丁,这些人不领朝廷的军饷,却生活过的比正规军还好,据吴襄自己,他让这些人吃的都是“细酒肥羊”,穿的是“纨罗纻绮”。

一个军区司令的工资再高,也弄不起三千人的私家武装,所以得靠灰色收入。

别人送礼也是送不了这么多的,克扣军饷?朝廷还穷的差点当裤子,去榨那点可怜的油水,也没有什么意思,老吴家有地,很大的一片地,最大的一出处千亩,且有十来处。

老吴家就是大地主,但这些地是怎么来的,咱爷就不追究了,反正是老吴家有钱有人。

松锦之战,吴三桂第二逃跑,——有这么厚的家底,不能就那么烟消云散了。

崇祯追究责任,王扑,砍死,吴三桂降级。

这都是某些实力决定的。

吴三桂生于这样的富庶的官家,但一点都没有娇身惯养,稍大点,他就自带家丁,去山林狩猎,每次都有收获。

吴三桂狩猎之际习惯了一种兵刃,——长柄大刀,现今保存在昆明市博物馆的一口长柄大刀,据是三桂当年使的。

少年练具了武功,没有白练,立刻便有了用途。

一天,吴襄率数百人出城侦察,突然与数万后金兵遭遇。

后金将领没有把几百明兵放在眼里,实行围而不攻的战术,迫其投降。

吴襄无意投降,投降了,那几千亩的地,就将不是自己的了,只有突围才能摆脱险境。他与部下“急奔”,后金兵就“急围”;“缓奔”就“缓围”。

直至近城处,吴襄仍无法摆脱后金兵的围困。祖大寿凭城楼远望,知后金兵势大,明兵出击,如以卵击石,倘遭全军覆没,丢失城池,将犯不赦之罪。

此时吴三桂正好在祖大寿身边,见父亲被围,吴三桂请求再三,大寿就是不答应。最后,三桂痛哭流涕地:“总爷不肯发兵,儿请率家丁以死相救。”大寿似应非应地“嗯”了一声。他以为三桂必不能救,但三桂马上应口:“遵令!”站起身来,转身下了城楼,率家丁20人,出城救父。

祖大寿心情矛盾,也没严加阻止,由他去吧!

吴三桂左右各置一将领,自己居中,分18人为两翼冲阵。后金兵见明兵极少,而敢轻易出战,很是怀疑,便闪开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我和清朝有个约会】最新更新章节〖第九十六章〗地址https://wap.xbqg9.net/4/499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