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1/2)

多铎的智商明显很低,看多尔衮不话,当即道:“你若不愿意,就立我为帝。[≈][].[].[]我的名字是在太祖遗诏里的。”

多尔衮能在英明的皇太极手下走到今天这样的地位,那智商不是白给的,迅即反驳道:“太祖遗诏里也提到了肃亲王豪格的名字,不止是你一个人。”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也是四大亲王之一,也是一个猛人,打仗是一把好手。

但在智谋上,没有什么建树,记载很少,唯一的一次灵感,是建议皇太极联合农民军,共同对付明朝。

豪格和皇太极总好像隔了一层似得,像豪格这样勇猛征战,军功累累的亲儿子,按该着重培养。

好像皇太极总把豪格排除在皇位继承人之外,以至于豪格发牢骚,泄露了皇太极谈话的机密,被皇太极狠狠训斥了一番。

多尔衮的聪明在与,即批评了多铎的傻,又顺便把豪格也排除出了候选人之列。

于是,多铎提议:“既然我不行,那就立长,当立礼亲王代善。”

多铎、阿济格等人早已私下里跪求多尔衮继承大位,并做好了厮杀的准备。

所以在会场上,多铎才会话这么多。

多尔衮的实力是正白旗和镶白旗,但真正的实力还在正黄旗和镶黄旗里,像“满洲第一勇士”鳌拜这样的将领,就在正黄旗。

而这两旗都受皇太极直接统领,所以他们都支持皇太极最亲近的人。

豪格自领一旗,代善是四大贝勒之首,有一旗实力。

如果多尔衮真的以武力夺位,胜算其实不大,还会把清这个初生的婴儿带入覆亡的万劫不复深渊。

所以会场上,身份特殊的多尔衮话不是很多,仔细权衡各方的实力变化。

多铎既然提到了代善,代善也不得不两句:“睿亲王多尔衮如果同意继位,当然是国家之福。既然他不愿意,就应该立皇子。豪格是皇长子,应该立他。”代善也够狠,仿佛不经意之间,便堵死了多尔衮的路。

球又传到了豪格这里,现在场上比分一比一平,大家都在看前锋豪格怎么射门。

豪格因为一直以来,没有受到皇太极十分器重,反而多尔衮倒像是皇太极亲生儿子似的,什么好吃的好喝的,都给多尔衮,一步一步爬升的挺快,心里产生了严重的自卑。

对于皇位,只偶尔在梦里一现,一旦现实出现这样的情况,豪格恐惧而恐慌,道:“我福德薄,不配担当大任。”离开了会场。

支持豪格的两黄旗将领也早已准备好了厮杀,今天都是刀剑来开会,如果豪格坚持登基,多尔衮再反对,这些人便立即向多尔衮扑过去。

这些人看豪格走出去,不免有些失望,但不管怎样这皇位都不能让多尔衮占了,道:“我们这些人食于帝,衣于帝,皇帝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皇帝的儿子,我们宁愿跟随皇帝于地下。”

见此情形,代善:“我是帝的大哥,我老啦,皇帝在时,我都不参与国家大事,现在哪里还能过问这么大的事?”感觉到危险的代善随即起身离开了会场。

豪格和代善的离开释放了一个“随你们便”的信号,豪格希望两黄旗的将领最好能杀了多尔衮,我不在现场,我没有责任,自己清清静静登基。

代善本来根据实力,心里的赌注下在了豪格这边,但看来豪格根本不愿意坐庄,于是就不想陷入纷争里边,谁当皇帝,我听谁的,你们玩吧,我还有事,先走了。

聪明的多尔衮知道自己的命在顷刻,稍有不慎就将乱刃相加与身,但多尔衮毕竟是多尔衮,使出了一招“斗转星移”神功,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获得了最大限度的胜利。

多尔衮道:“你们的有道理,我赞成由皇子继位,现在,豪格既然没有这个意思,就应该立皇九子福临为帝。他年纪,由我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等他成年之后,我们即行归政。”

福临是孝庄的儿子,孝庄是蒙古女子,蒙古女人在清的后宫地位非常高,所以多尔衮的提议,立即获得多数人通过。

我有时这样想,要是这样相同的情况出现在明朝,会是怎样一种结果?

身为皇长子而又军功卓著的豪格,是否允许另一位大将军拥立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登上皇位?

而皇长子手下的这些将领,是否会给他黄袍加身?费尽全力把皇位抢过来?

或许还有更多想象不到的情景·····

这样一想,我就更喜欢清初的这些人了,毕竟还有点单纯。

公元1644年八月二十六日,福临即皇帝位,定第二年为顺治元年,皇太极去世一个多月了,辅政王多尔衮替皇帝发布谕旨,命令另一位辅政王济尔哈朗率军攻伐宁远。

济尔哈朗用脚趾头都能想到宁远易守难攻,可是架不住老狐狸多尔衮的忽悠。

济尔哈朗带兵走后,多尔衮又代皇帝发布谕旨,晋封自己为摄政王。成为摄政王之后,多尔衮召集贝勒大臣们开过一个会,会议的重大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我和清朝有个约会】最新更新章节〖第九十四章〗地址https://wap.xbqg9.net/4/499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