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皇太极下令,继续围困锦州,不得主动出战,等待敌军进攻。[≈][].[].[]

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却让他很晕。

因为洪承畴看来也没有打仗的打算,安营、扎寨,修筑防御工事。

洪承畴也有皇太极同样的想法,也等你来先攻。

明军野战的水平,洪承畴是了解的,打打那些扛锄头的农民还行,与清军对砍,无疑等于自杀。

所以洪承畴要等清军先攻,利用自己的防御工事做盾牌,或许能占点便宜。

但是上面不这么想,十三万人到关外,不是旅游野餐,那是要饷银,要吃粮的。

而家里没有那么多钱粮,穷的都揭不开锅了都,连年来起义军闹腾,清军抢掠,崇祯都差点想当了裤子,你在这干耗?

速战速决把清兵打回老家。

上面催促,那就硬着头皮上。

好!打就打!

七月二十八日,洪承畴突然发动攻击,率明军抢占制高点乳锋山,夺得先机。

乳峰山其实不算正真的山,是一个大土坡。

洪承畴也有个想法,打,就居高临下,不打清军也上不来。

但是就有人对洪承畴了,占据高地固然有利,但我军粮少,要提防清军抄袭后路。

洪承畴不以为意,老子干了这么多年,还不知道这个。

可是后来洪承畴一看,想打也打不了,因为清军连夜挖了很多很长的壕沟。

深十米,宽十米,像一座城墙。

明军想打清军,就得跳进沟里,再爬上来,而清军只在上面等着削脑袋,只要你一露头,刀就朝你脑袋上招呼。

清军的意思很明白,跟你玩阴的,不正面接触,很和兵法奥义。

这时的女真军队,不像**哈赤时期,那么勇猛精进,见城攻城,见人杀人。

现在皇太极懂得阴人了,很明显,洪承畴耗不起,因为十三万人,吃的很多。

所以皇太极就命阿济格带军绕过松山,偷袭了明军存粮的笔架山。

了解笔架山的朋友都知道,笔架山是个山岛,距离陆地大约一千六百米,平时海面很深,没有船一般人绝难到达岛上。

但大自然赋予大海一个奇妙的规律,就是潮汐,潮来的时候,固然波涛汹涌,但潮退的时候陆地和山岛之间就显出一条砂石路,人就可以很轻松的走到岛上,现在这里成了很有名的风景区,这条路也成了景点。

明军还以为是天堑,把粮都放到岛上。

阿济格就利用潮退的时刻,冲上了岛,杀散岛上的守兵,放火烧了明军的粮草。

皇太极的三国不白看,曹操和袁绍官渡之战的时候,就是利用了这一招,偷袭乌巢粮仓,成功的以少胜多,打的袁绍一蹶不振。

失去粮草的明军果然人心慌乱,而此时清军又在西面和南面挖了壕沟,成功的将洪承畴包围。

写到这里有人就了,为什么失去了点粮食,明军就人心慌乱了?是不是这都是写作者的一种通病?但凡写谁兵败了,就因为某事,人心就慌乱了,难道洪承畴出来时没有带粮食吗?

你对了,不是前面对了,是后面一句对了。

洪承畴出来还真没有多带粮食,只带了三天的干粮。

为什么洪承畴这么多人,只带这么点粮食?松锦之战时,洪承畴智商是不是忽然降低了?(俗话就是傻了)

洪承畴还是洪承畴,没有比以前傻,也没有吃错什么药。

因为他了解自己。

我们前面过,洪承畴起家靠的是打起义军,起义军都是扛锄头的农民,知识和计谋都在好几格之外。

更何况,洪承畴从来就没有领过这么多的军队,一时举着这么大的一把刀,有点玩不转。

韩信曾经过,将领不是带的兵越多越好,每个人才能高低不同,都有个限度。

洪承畴的意图很简单,上面催战,就带兵出来与清军接触一下,不管胜败,都会粮食没有了,所以退回来,这样不至于有什么责任。

他心里就没有打算救锦州,知道也救不了。

所以才明军都慌乱了,十三万人,都饿着肚子,那是怎样一种情景。

“欲战,则力不支;欲守,则粮已竭。”

最后,洪承畴只有一种选择——突围。

毕竟他手里还有十几万人,要是这十几万人都拼命,或许还能有转机。
本章已完成! 请记住【我和清朝有个约会】最新更新章节〖第八十六章〗地址https://wap.xbqg9.net/4/499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