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这一切滑稽的表演都在杨涟的意料之中,因为当他的第一步计划失败,被迫送出那份奏疏的时候,他就想好了第二个对策。1;912;;5991;4;;1;19;19;19;;6;1;5;5;1;8;1;21;;6;1;9;11;09;;

虽然魏忠贤压住了杨涟的奏疏,但让他惊奇的是,这封书竟然长了翅膀,没过几天,朝廷上下,除了皇帝没看过,大家基本是人手一份,还有个把缺心眼的,把词编成了歌,四处去唱,搞得魏公公没脸出门。

杨涟充分发挥了东林党的优良传统,不坐地等待上级批复,就以讲学传道为主要途径,把魏忠贤的恶劣事迹广泛传播,并在短短几天之内,达到了妇孺皆知的效果,比新闻联播后的广告效率还高。

比如当时国子监里的几百号人,看到这封奏疏后,欢呼雀跃,连书都不读了,每天就抄这份二十四大罪,抄到手软,并广泛散发。

吃过魏公公苦头的人民大众自不用,大家一拥而上,反复传抄,当众朗诵,成为最流行的手抄本。见面都谈这个,如果你不知道,都不好意思上去打招呼。

左光斗是少数几个事先的知情者之一,此时自然不甘人后,联同朝廷里剩余的东林党官员共同上书,斥责魏忠贤。甚至某些退休在家的老先生,也来凑了把热闹。于是几天之内,全国各地弹劾魏忠贤的公纸纷至沓来,堆积如山,足够把魏忠贤埋了再立个碑。

眼看革命形势一片大好,许多原先是阉党的同志也坐不住了,唯恐局势变化自己垫背,一些人纷纷倒戈,掉头就骂魏公公,搞得魏忠贤极其狼狈。

事实证明,广大人民群众对魏忠贤的愤怒之情,就如同那滔滔江水,延绵不绝。搞得连深宫之中的皇帝,都听了这件事,专门找魏忠贤来问话,到了这个地步,事情已经瞒不住了。

杨涟没有想到,自己的义愤之举,竟然会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在他看来,照此形势发展,大事必成,忠贤必死。

魏忠贤立即找到了另一个人,一个能够改变一切的人。

在皇帝的面前,魏忠贤表现得相当悲痛,一进去就哭,一边哭一边:

“现在外面有人要害我,而且还要害皇上,我无法承担重任,请皇上免去我的职务吧。”

面对着痛哭流涕的魏忠贤,天启皇帝只了一句话:“听有人弹劾你,是怎么回事?”

听到这句话时,魏忠贤知道,完蛋了。他压住杨涟的奏疏,煞费苦心封锁消息,这木匠还是知道了。

对于朱木匠,魏忠贤还是比较了解的,虽不管事,绝不白痴,事到如今不真话是不行了。

于是他承认了奏疏的存在,并顺道沉重地控诉了对方的污蔑。

但皇帝陛下似乎不太关心魏公公的痛苦,只了一句话:

“奏疏在哪里,拿来给我!”

这句话再次把魏公公推入了深渊。因为在那封奏疏上,杨涟列举了很多内容,比如迫害后宫嫔妃,甚至害死怀有身孕的妃子,以及私自操练兵马(内操),图谋不轨等等。

贪污受贿,皇帝可以不管,坑皇帝的老婆,抢皇帝的座位,皇帝就生气了。

更何况这些事,他确实也干过,只要皇帝知道,一查就一个准。

奏疏拿来了,就在魏忠贤的意志即将崩溃的时候,他听到了皇帝陛下的指示:“读给我听。”

魏忠贤笑了,因为他刚刚想起一件很重要的事——皇帝陛下,是不大识字的。

如果皇帝陛下的化程度和魏公公差不多,似乎很残酷,但却是事实,天启之所以成长为准盲(认字不多),归根结底,还是万历惹的祸。

万历几十年不立太子,太子几十年不安心,自己都搞不定,哪顾得上儿子,儿子都顾不上,哪顾得上儿子读书,就这么折腾来折腾去,把天启折腾成了木匠,把明朝折腾给了魏忠贤。

魏找来一个度奏疏的人——司礼监掌印太监王体乾。

魏忠贤的死党,我们前面早已过。

就这样,杨涟的二十四条大罪,在王太监的口里缩了水、变了质,原来丰满的二十四条,现在读的骨瘦如柴。

朱木匠听着这也没有什么大事,于是他对魏忠贤,你接着干吧。

魏忠贤躲过了这一劫,难道不是天意?
本章已完成! 请记住【我和清朝有个约会】最新更新章节〖第五十七章〗地址https://wap.xbqg9.net/4/499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