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1/2)

袁应泰刚知道沈阳被困的时候,曾经派参将王世科统兵五千,前去增援。1;912;;5991;4;;1;19;19;19;;6;1;5;5;1;8;1;21;;6;1;9;11;09;;没有料到会碰到**哈赤在沈阳与辽阳之间设下的伏兵。王世科一军当即全部被歼。当童仲揆的部将请援时,袁应泰认为敌兵强大,川、浙之兵绝不能救,如果再派兵增援就会再陷重围。童仲揆的部将虽叩头流血,袁应泰也执意不肯派出援兵。巡按张铨再三劝,袁应泰仍然不肯答应。张铨见他固执如此,气得拍案而起,可是,袁应泰最终还是没有发兵。童仲揆望援不至,再次杀出重围,准备离开战场。这时,恰巧遇到副将戚金,没有援兵了,童仲揆不忍丢下士卒,又杀入重围,一直奋战到死。河南之战先后战死的将领有陈策、戚金、童仲揆、袁见龙、邓起龙、张名世等。**哈赤统率八旗士卒奋勇搏战,一直杀到明兵溃不成军,除了参将周世禄率领的少数明兵突围外,全部被歼。

浑河南北之战,是辽沈战争中最激烈的一仗。这一仗对于作战双方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英明汗统率十万大军与川、浙六、七千士卒(系指浑河南明营兵数)进行了如此艰苦的战斗,虽然最后把明军歼灭了,但两军死伤的人数却差不多,实在是他对明战争以来所不多见的,而广大八旗士卒在战后半年多时间里还为这次战争之残酷而感到“胆寒”。明廷以这次战争引为自豪,是自从与**哈赤开战以来,这是“凛凛有生气”的战役,以万余人(系指浑河南北川、浙两营兵数)敢抗击数万敌人,杀敌数千,而余下的士卒还能奋战不已,“胆气尚存”,为主帅报仇,使明廷上下深为振奋。

十八日,大英明汗**哈赤聚集众将宣布,沈阳城已被我们占领,明军战败了。我们要统率大军乘胜前进,直捣辽阳城。当天,八旗兵分八路齐头并进,旌旗蔽空,浩浩荡荡地向辽阳进发,当晚军行到虎皮驿扎营。

辽阳城是辽东的重镇,明朝经略等官一向驻此镇守辽东。他们认为守卫辽东的根本在于坚守辽阳城。前经略熊廷弼镇守辽东时,也是坐镇辽阳,以三名总兵官在外,实行南顾北窥之策,以挽救辽沈的危局。他曾经动员辽阳军民,昼夜修城,将被海风严重侵蚀的辽阳城加固。袁应泰继任以后,也坐镇辽阳。后金只要拿下辽阳城,辽河以东就全部为后金所有了。

辽东城堡连连失陷,军民惶恐不安,辽阳以北的居民已逃走一空。辽阳城内也是人心思逃,每天城内居民欲夺门而出的连续不断,守门官兵为阻止居民外逃,一日间竟有数十百计的逃民被斩首,即便这样也止不住百姓外逃的现象,明明朝政府在辽东已失去人心,人们都不信政府的能力了。

由于形势变化,经略袁应泰不得不调整部署,以原来守卫辽阳的总兵刘孔胤部与剩下的川兵合营,调宽甸、叆阳总兵胡嘉栋、副总兵刘光祚的青州兵相配合,两部合起来有两、三万人,共守辽阳城。又撤奉集堡、威宁营(今辽宁省本溪市高台子公社“威宁营”)兵助守。总兵官朱万良,姜弼等人,临阵退缩,观望不前,令其“立功自赎”。同时,袁应泰以家丁组成“虎旅军”助守。除了安排守城兵以外,还命令姜弼、侯世禄、朱万良等统兵在辽阳西北武靖门方向,以太子河为屏,结阵驻守,以堵截后金的八旗兵渡河。

十九日,**哈赤统率大军从虎皮驿继续南进。他躲开了辽阳西北武靖门方向的明军,于当天到达辽阳城东南太子河东岸。午时,全军渡过了太子河。**哈赤统率大军过河以后,出乎袁应泰的意料,并没有立刻包围辽阳城,而是扬言要进军山海关,直犯京师。后金兵沿着千山(在今辽阳西南)奔山海关大路而去。**哈赤真正的目的是把辽阳守军调出辽阳,在野战中歼灭,然后,再取辽阳城。

午时以后,袁应泰看见**哈赤率领八旗兵置辽阳城不攻,挥军向山海关方向疾驰而去,便慌了手脚,乱了胸中的成局,山海关是一款碰不得的雷,因为过了山海关京师就暴露在八旗兵眼前,皇帝震怒的后果那是不用想的,急忙调来了武靖营方向驻守太子河边的朱方良、姜弼、侯世禄军到辽阳教军场集结。先命令从宽甸、叆阳调来的青州兵尾追后金军,接着又催促总兵官李秉诚、朱万良、侯世禄、梁仲善、姜弼、周世禄等将官所统领的近五万兵,在辽阳城西五里结阵为三大营。

**哈赤得知明军的追兵尾随身后,大股兵力已经出城结阵,就从辽阳西南的远山,挥军反旌向辽阳奔来。**哈赤分兵为二,令大贝勒统率红旗军迎击宽甸、瑷阳的青州兵。这些青州将士多数不习惯于战阵,平素又互不相习,与红旗兵刚一接战,便溃不成军,直奔辽阳西门而走,红旗兵随后追杀,死伤了许多。另外七旗兵布列七队,与明三大营兵对阵。首次出战的是黄旗兵,冲击明左翼朱万良营。总兵官朱万良因为是带罪参战,不敢退缩,率兵奋力厮杀。初战,士气很盛,黄旗兵支持不住,首战败北,明军在后追杀。**哈赤见势危险,急令四贝勒皇太极统率白旗兵助战,与左翼朱万良的军队展开了更激烈的战斗,两军势均力敌,随后蓝旗兵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我和清朝有个约会】最新更新章节〖第二十五章〗地址https://wap.xbqg9.net/4/499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