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1/2)
多尔衮虽然信了吴三桂的话,但也没有急于进兵,还是慢慢的走着,他还在等着吴三桂答应他的条件,你不投降凭什么要求我这么做?
没领结婚证坚决不能上床。1;912;;5991;4;;1;19;19;19;;6;1;5;5;1;8;1;21;;6;1;9;11;09;;
四月二十日,吴三桂的使者又来了,叩见多尔衮,十万火急地:“贼兵已迫,朝夕且急,愿如约促兵以救!”
多尔衮还是不急,令手下人带吴使下去喝茶,自己打开吴三桂的信来看:
接王来书,知大军已至宁远,救民伐暴,扶弱除强,义声震天地,其所以相助者,实为我先帝,而三桂之感戴,犹其也。三桂承王谕,即发精锐于山海以西要处,诱贼速来。今贼亲率党羽,蚁聚永平一带,此乃自投陷阱,而天意从可知矣,今三桂已悉简精锐,以图相机剿灭,幸王速整虎旅,直入山海,首尾夹攻,逆贼可擒,京东西可传檄而定也。又仁义之师,首重民安,所发檄最为严切,更祈令大军秋毫无犯,则民心服而财土亦得,何事不成哉!
为了显示诚意,吴三桂把自己的军事部署都给了多尔衮。
但投降的事,吴三桂还是只字未提,不过信中的几句“京东西可传檄而定也”、“财土亦得,何事不成哉!”意味深长,包含了多少内容!一切都在不言中,只可意会,不便言传。
多尔衮似乎领会了三桂的妙意,便不苛求于他,眼前的关键是彻底击败农民军才是上策。他不再疑虑,当即下令急行军,轻骑疾驰。入夜,大风刮得很猛,尘土蔽天,夜色如漆,睁不开眼,咫尺不辨。驰行达夜,人马**,到半夜时,经宁远城又飞驰而过。拂晓,至沙河所城外,此处距山海关仅一百里左右。多尔衮传令住兵歇。这已是二十一日,天刚亮,又急行军四十里,稍作短暂休息,然后,继续疾驰,连续越中前所、前屯卫、中后所,至傍晚,夜幕低垂时,已抵山海关外十五里的地方,多尔衮下令停止前进。至此,清军疾行一昼夜,奔驰两百里。
就在多尔衮接到吴三桂第二封信时,即十九日,李自成率大军已逼近山海关。
吴三桂“传令聚讲武堂,合关辽两镇诸将,并绅衿誓师拒寇”。
在《山海关志》有一首诗形象的记述了当时的吴军处境:
仓府净如洗,
室家奔匿多。
关辽五万众,
庚癸呼如何。
事势不容诿,
捐输兼敛科。
要盟共歃血,
士民尽荷戈。
缺饷,仓库如洗,百姓逃出躲避,形单力孤。吴三桂只好向绅衿与未逃的百姓征集“捐输”,以继饷源;把当地百姓武装起来,以资兵源。在农民大军压境的情势下,吴三桂冒险同农民军决一死战。他把求生求胜的希望还是寄托在清军及时赶来参战。
多尔衮抵达山海关前,倒是更警惕起来。虽然清军连日夜地急行军,已经疲劳不堪,他仍令清军“披甲戒严”,以防不测。
到半夜时,突然下令各营移营。他害怕偷袭,或担心被吴三桂欺骗,招致失败,就会前功尽弃,清朝的前途就会毁于一旦,这样的事历史上多的是,不胜枚举。
多尔衮真是一只老狐狸,千年的老狐狸,虽然他只有三十多岁,比一般的老人还更加的老成持重,难怪**哈赤当年有意立他为汗,难怪皇太极对他格外青睐有加,可以没有多尔衮就没有清朝。
由于清军及时赶到,一场由农民军、吴军、清军三方参战,而且又以后两者的联军专攻农民军一方的空前规模的血战,就要在这座雄关面前展开。
山海关是万里长城东段的起点,居诸关隘之首的“天下第一关”。它的关城与长城连接,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座极其坚固而不可逾越的险关。
山海关的主体建筑关城,呈四方形,周长八里一百三十七步四尺,环以护城河,宽五丈,深二丈五尺。关城东西南北各设一座关门:东门叫“镇东”、西门叫“迎恩”、南门叫“望洋”、北门叫“威远”。在东西两门外,与关城紧密相连有两座城,称罗城。它是为加强关门的防御能力而建的。在东门外的,叫东罗城,西门外的,叫西罗城。东罗城建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其城墙高二丈三尺四寸,周长五百四十二丈四尺,东、南、北三面各设一个门,门外有护城河环绕;再有水门两个、角楼两个、敌楼七个。在与东罗城相交接的城墙上,还有两座楼,用以屯兵设防。西罗城在关城内侧,西门外。迟至崇祯十六年才动工修建,只修了一个西门,明朝就灭亡了,工程随之而停止。
在关城南北两侧两里处,长城的内侧,南水关、北水关附近,各建一座城,称翼城。南侧的,叫南翼城;北侧的,叫北翼城。城墙高二丈余,周长三百七十七丈四尺九寸。各设南北两个门。南北翼城是驻关的防兵屯驻之处,它从南北两个方向拱卫关城。
山海关城,依山临海,与长城连为一体,于城外设城,门外设门,构思奇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我和清朝有个约会】最新更新章节〖第一百零五章〗地址https://wap.xbqg9.net/4/4996/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