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吴三桂写好了信,特遣副将杨珅、游击郭云龙为使臣,大约在四月十一二日,离开山海关,星夜疾驰沈阳请兵。1;912;;5991;4;;1;19;19;19;;6;1;5;5;1;8;1;21;;6;1;9;11;09;;
多尔衮获知明放弃宁远进关的消息,就已判断出明朝面临严重危机,家里没事,这么重要的边城能舍得轻易丢给大清?
**哈赤败在宁远坚城下,皇太极也几次败在宁远,宁远已是大清心口永远的痛,现在崇祯大方了,白送!
有火不打劫,不是高明政治家所为,多尔衮下令修整军器,储备粮饷、马匹,预定四月初旬“大举进讨”明朝,乘乱去讨点好处。
其实在这一年的正月,多尔衮就派遣特使取道蒙古,寻找农民军,企图实行联合伐明,共同砍树。
但农民军对此并不感冒,清朝是个什么玩意儿,那里冒出来的?
用得着你献殷勤?我这里有百万大军,试问天下谁是对手?
北京在三月十九日被李自成占领,这也是多尔衮没有想到的,太快了,清军三番五次到达北京城下,都无法进去,这农民军也太牛叉了,这么快就破了北京城。
邻居家发生巨变,会不会妨碍了自家?这是必须要探讨的事。
对面的那农民兄弟军那么强劲,而且号称百万,比大清所有的人口还多,万一找上门来怎么办?
多尔衮立刻去找老范(范程),老范没在?什么?刚到汤泉养病?急电速回!
范程摇着雨山慢悠悠的进门,多尔衮一把抓住范程的手,着急的:咱家对门有一百多万的大军,万一找咱们事怎么办?
范程用羽扇拍了一下多尔衮,示意他坐下,然后:王爷莫急,听我慢慢道来。
范程:自‘闯寇’猖狂,中原涂炭,近旦倾覆京师,戕厥君后,此必讨之‘贼’也。虽拥众百万,横行无惮,其败道有三:逼殒其主,天怒矣;刑辱缙绅、拷掠财货,士忿矣;掠民资、淫人妇、火人庐舍,民恨矣。备此三败,行之以骄,可一战破也。我国家上下同心,兵甲选练,诚声罪以临之,卹其士夫,拯厥黎庶,兵以义动,何功不成!
多尔衮听了连连点头,范程又长篇大论的道:
……此欲摄政诸王建功立业之会也。窃惟承丕业以垂休万者此时,失机会而贻悔将来者亦此时。何以言之?中原百姓蹇离丧乱荼毒已极,黔首先依,思泽念主,以图乐业,虽间有一、二婴城负固者,不过自为身家计,非为君效死也。今明朝受病已深,不可复治,河北数省,必属他人,其土地人民,不患其不得,患我既得而不能有。夫明之劲敌,惟我国与流寇耳。如秦失其鹿,楚汉逐之,是我非与明朝争,实与流寇争也。战必胜,攻必取,贼不如我;顺民心,招百姓,我不如贼。为今之计,必任贤抚民,远过流寇,则近者悦而远者来,即流寇亦入而为臣矣。……不然,是我国徒受其劳,而反为流寇驱民也。使举其见在者而驱之,后乃与流寇争,非计之长也。往者弃遵化而屠永平,我兵两次深入而返,彼地官民,必以我无大志,所为者金帛女子耳,纵来归顺,亦不久留,其不服者容或有之。彼时得其城而屠之,理也,其何敢以谏?但有已服者,亦有未服而宜抚者,当严禁军卒,秋毫无犯,又示以昔日得内地而不守之故,及今日进取中原之意,官仍为官,民仍为民,官之贤能者用之,民之失所者养之,是抚其近而远者闻之自服矣。如此,河北数省可传檄而定也。……
最近搜寻清朝史料,看到有的人称范程为中国古代十大谋士之一,其余九位是:姜子牙、管仲、范蠡、李斯、张良、诸葛亮、魏征、赵普、刘伯温。
这一篇战略论述,位列其中,实在当之无愧。
范程深刻的阐述,从思想上和政治上武装了清朝统治集团,后来的事实证明多尔衮完全采纳了范程的意见,一切都按他的预见而逐一实现。
四月七日,举行庄严仪式,向太祖、太宗神灵祭告出师;八日,七岁的顺治皇帝驾临笃恭殿,大会诸王诸将,向摄政和硕睿亲王多尔衮颁赐“奉命大将军”敕印,以自己年幼,授权多尔衮“代统大军,往定中原”,战守方略,一切赏罚,“俱便宜从事”。多尔衮受敕印,行三跪九叩头礼。顺治帝又赐给黄伞等御用之物,以重事权。
当然这些都是多尔衮自己早已拟定好的,这时只是让顺治这个孩子配合演出一下。
初九日,多尔衮率多罗豫郡王多铎、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续顺公沈志祥及范程、洪承畴等一大批满汉蒙古将领,踏上征途。
本章已完成! 请记住【我和清朝有个约会】最新更新章节〖第一百零三章〗地址https://wap.xbqg9.net/4/4996/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