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传国玉玺(1/2)

董卓率军前来,孙坚毫不畏惧。与之对战,尽显上风。于是,孙坚想要的画面出现——董卓不敌,董卓败走。

在这一刻,无上荣耀涌动心底。

然而,还未享受片刻这种得意的孙坚,便匆匆上路了,他要去洛阳,那个存在着梦想的地方。

然而,有人拦住了他的去路,充当了一次绊脚石——吕布。

孙坚的意思很明白——凡是拦路的都是路障,而路障,都应该消灭掉,并且是统统的。

管你是吕布还是铁布。

所以,吕布失败,又失败,最后顶不住孙坚的猛攻,终于撤离战场。

孙坚终于来到了这里——是的,这就是三朝古都,只是,为何天暗无日,人民流离失所?

为了抚慰这些人们的恐慌心理,孙坚首先祭奠了宗庙。这也是个政治行为,很明显,孙坚是要告诉洛阳城的人们,全国的军阀——我孙坚并无二心,只起义兵,反董卓。

而这个普通的政治行为,却牵扯出一件不普通的东西。确切的讲,这件东西是国家的象征。有了它便可号令全国,有了它便可施政行令。

一千四百多年后,明朝刚刚建国之时,农民起家的太祖皇帝朱元璋迫切的感到自己得到皇帝这个名号不那么名正言顺,他需要一件东西来证明自己得到皇位的正确性以及准确性。没错,那件东西叫做“玉玺”。

确切的讲,它的全称叫做“传国玉玺”。

玉玺者,始皇帝所造也。其下面为李斯亲笔所撰——受命于天,即寿永昌八字。

从始皇帝死后,玉玺便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公元前219年,始皇帝坐船过洞庭湖,不幸遭遇风浪,险些丧命,急忙将传国玉玺投掷湖中,祈求安渡——公元前207年,秦子婴战败,将传国玉玺交与刘邦,自此,传国玉玺归刘汉——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位,遣其弟索要,太后发怒,将之摔于地,破一角,王莽令工匠补之,遂传国玉玺有一角为金角——更始帝刘玄三年(公元25年)被赤眉军所杀,由刘盆子所得,及战败,奉于东汉光武帝刘秀——东汉末年,皇宫一段杂乱过后,段珪携玉玺失踪——现在,轮到了孙坚。

这是一件并不吉祥的物品。大凡拥有过它的人除首任者之外,无不惨遭不幸,或灭国,或被杀,或幽禁。然而,传国玉玺又是人人争而得之之物,尤其皇家贵族。传国玉玺之于这些人,早已不是一块玉,而是一种象征——皇位的象征。

孙坚当然明白,它之于他的重要性。毫无疑问,这将是震惊世人的伟大发现。于是,疑问来了。

藏之乎?交出乎?

藏之万一走漏风声,自己将会成为那些拥有大量军队的军阀们攻击的对象。但,交出去,实在心有不甘啊。

如同五百万突然砸中何朋利的脑袋,虽然疼痛难忍,也极有可能就此殒命,怎奈,那是五百万啊。莫说被砸中,掩埋何朋利都心甘情愿啊。哪里还有心思谈什么交给警察叔叔?

此时孙坚手里拿的传国玉玺,就如同砸中何朋利的五百万。他心理清楚得很,这就是一烫手的山芋,但不管了,烫着吧,把双手烫烂也心甘情愿。

于是,孙坚将传国玉玺交给了自己的妻子,让其保管,并且严令目击者不准将此事传出。

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

只是现在瞒得了,就先瞒着,自己还有很多事要做。

祭祀完毕,孙坚叹了口气,一国之国都,竟被一国之国民糟践至此,真不知该兴该悲。

继续前进吧,董卓就在不远的地方,等着被我收拾。

只是,就在此时,一个消息传到了孙坚耳朵里,一个孙坚做梦都想不到的消息——阳城,失陷!

阳城,孙坚的根据地。

根据地都没了,还能根据什么打仗?

孙坚心中痛极,泪如雨下——倒不是为了根据地失陷的问题,而是攻打他根据地的人,不是董卓,而是关东军盟主——袁绍。

前面有过介绍,说关东军是一群看《故事会》,喝咖啡,吃大蒜的主儿。这样说是不对的,因为他们还会干一件事,比方说,捅黑刀。

关东军之所以成立,是为了打击董卓。而孙坚也在攻打董卓,并且是最积极的一个。在有共同敌人的情况下,彼此就是朋友。

可不知袁绍兄实在闲着没事干,还是急着扩张地盘,把自己人的根据地给端了。

孙坚哭声震天:暗贱难防啊!

袁绍确实挺暗挺贱的。但,这只是立场问题。

他攻打孙坚最大的目的,并非是为了扩张自己的地盘,而是为了打击自己的弟弟——袁术。

袁绍认为,孙坚的行径已经严重打击了关东军的威名,而孙坚是瞧不起他袁绍那个弟弟的拳头。做为一任盟主,自然要灭他人威风,长自己志气。

不过,他只顾着小说乐,却不顾及往后的痛苦,此一点,便可归为“鼠目寸光”那大部分权利者的一类中。

孙坚刚刚从得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三国风云录】最新更新章节〖第44章 传国玉玺〗地址https://wap.xbqg9.net/4/414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