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亮剑!(1/2)

秦末,诸侯率军抵达巨鹿。

时,秦朝大将章邯所部秦军四十万,已早早等候多时。

诸位首领面对号称天下第一军的秦军,各个面露恐惧,不敢上前。唯独项羽不惧,率领八千子弟兵以破釜沉舟,九次激战为代价,终将章邯军拿下。从此,秦朝开始真正走向没落。

秦末的诸侯军,与东汉末年的关东军何其相似!

曹操心里明白,这些人都在等着“项羽”。都希望自己的部队不受一发一毫的损失,而那个“项羽”,却都推来推去的不想做。

颇感失望的曹操,便开始了游说。

他指出: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以合,诸君何疑?若说,以前不能把董卓怎么样的话,那么现在无疑是最好的时候。

面对诸位义军首领疑惑的目光,曹操清了清嗓子,开始侃侃而谈:观董卓之过去,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虽多为倒行逆施,但尚能有所交代。而今之董卓,焚烧京城、劫持皇帝,随便滥杀无辜,海内震荡,举国愕然,天人共愤!

最后,曹操说出了那句憋闷已久的话: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曹操的意思十分明显,那就是告诉这些人,我们联合起来一起攻打董卓,以董卓之不得人心,定会得到普通百姓,甚至大小官员的支持。那么,至此一战,不就能够平定天下,诛杀董卓了吗?我们成立关东义军的目的,不就自然而然的达到了吗?

声震寰宇,却没震得进这些义军首领的耳朵。他们依然在互相掐架,希望对方能过去扮演项羽的角色。

此时的曹操,开始了愤怒。

我们普通人,在叙述一个观点的时候,总是希望聆听的人认真听讲,并且深以为然。若是对方感到深深怀疑,并且流露出不耐烦的表情时,我们就会深感自己的尊严受到了歧视。世人如此,况野心家乎?

你们推来推去的不想扮演项羽,那么,老子来!

说到底,还是老朋友够意思。当张邈听说曹操打算率领自己的五千新兵攻打董卓时,坚决的认为曹操的人手不够,绝对不是董卓的对手。于是为了表示对曹操这位老朋友的支持,马上派出了两千人的小队,还有资助曹操的卫兹。

兄弟,你多担待着,就当是兄弟我精神上支持你了。

曹操毫无怨言,是啊,就算他们一人不出,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也得迈出这一步。即使死亡。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就算曹操的对手,校尉徐荣并非秦末大将章邯。但是,此时的曹操也并非项羽啊。

我不想去说曹操长得多矮、多黑、多丑,不如项羽多高、多白、多帅因为那是人身攻击的话。我想说的是,莫说曹操不是项羽了,就算他是项羽,那他的手下士兵也不是当年骁勇剽悍以一当十乃至当百的楚国子弟。然而,明知不可为为之的行为,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傻帽和二杆子的精神。但在曹操心中,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做。

是的,你知道,也只有你知道。

曹操终于来到了那个地点——荥阳(今河南省)汴水。但却不知道,这将是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败仗,他将迎接的不是胜利凯旋,而是全军覆没。

当然了,刚开始的曹操还是信心满怀的,毕竟自己跟黄巾军作战无一败绩。自信对付一个并不出名的徐荣,还是手到擒来的。那些不敢出兵作战的孙子们,就等着受到嘲笑吧。

然而,他并不知道,世界上的很多事情,是很难说清楚的。之所以很难说清楚,是因为存在着理想和现实的区别。

我们每个人都是理想主义者,都曾天真烂漫的想象着以后自己的生活如何富足、安余。直到有一天,被这个叫做现实的东西捏得粉碎,我们才幡然醒悟,自己当初的理想是多么的不靠谱。

十九世纪西方的美国,曾有一位现实主义大作家马克吐温写过一段关于理想与现实的话,大致是这样说的:理想就是你渴的时候认为自己能喝干大海里的水,而现实就是你顶多喝两大杯。

这一次,曹操也认为自己能够将徐荣打败,而事实是,他只能被徐荣打败。

曹洪、夏侯惇见到徐荣军后,立马按照之前演练的那样,开始了排兵布阵。可还在自己表演的时候,徐荣就明雷战鼓,开始了冲锋。

我们知道,在古代打仗有“击鼓前进,鸣金收兵”之说,也就是说,在打仗前,双方都要击鼓以告知敌人,我要进攻了准备好。而在打完之后,就要鸣金告诉对方,别打了,我撤了。

可是这次,曹操懵了,不仅曹操懵了,连手下大将曹洪、夏侯惇也懵了。

您徐荣这是要干什么?老子的阵形还没摆开呢!你按照套路出牌好不好?战场之上,也要讲究个规矩有木有啊!

还是信息闭塞的原因啊。

徐荣这个人,用一句话概括之就是:他是个粗人,而且还是个很粗的粗人。

莫说不按规矩出牌了,恐怕连怎么打牌都不知道。他唯一知道的就是,开局后只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三国风云录】最新更新章节〖第28章 亮剑!〗地址https://wap.xbqg9.net/4/414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