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往事并不如烟(1/2)
不安分的原因在于,袁绍很头疼。
袁绍正在头疼曹操安插的钉子——自建安四年八月份开始,曹操便跟袁绍公开为敌,并命令降将臧霸进攻青州,摘得齐、北海、东安等城,形成有力的敌后根据地。而于禁更是打算在河上做一个坚挺的钉子户,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后,当袁绍听到曹操在宫中对献帝刘协的所作所为后,一股“你伤害了我,岂能一笑而过”的气概,忽然涌入心底,然后传遍四肢八脉,当即想要写就一篇潇洒的文章,来站在舆论制高点,对曹操进行批判。目的很简单,就是让他的名声发臭,让他的“篡汉”坐实。
可是在竹简前呆立良久,袁绍始终没有动笔。倒不是说他不认识字,而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
自己根本他妈的不会写啊!
但,袁绍终究是袁绍,以前豢养名仕三千不是瞎花钱的。自己不会写,别人就不会写吗?于是,枪手陈琳就此登场。
陈琳,字孔璋,广陵射阳人。此人才华颇巨,位列“建安七子”之一。
如果你认为此人只是个死读小说的呆瓜,那可就太小看陈琳了。
他在汉灵帝时,曾任,先是杀猪仔,后是国舅爷何进的主薄。在那个混乱的夜晚,何进打算让统领军队的地方豪强进京共谋大业。大业的名字只有四个字,杀掉宦官。
陈琳一眼就看出这个计划的致命漏洞,于是劝谏何进,道:“此时的天下握于主公一人之手,想要整顿朝纲,也是一捺捺的事情,何必召集地方豪强?你我共知,这群人都是手握实权之人,只效忠于自己的野心,巴不得天下大乱,以此谋取新的身份。此时应该排斥他们才对,怎能反而召集其进京?这不是引狼入室吗?”
何进不听,反问道:“太后崇信于宦官,不听我何某人的进谏,我能怎么办?你可要知道,宦官为祸首也,若想铲除,非军队不可为也。顺便告诉太后,我何某人是为了她好,为了汉室江山好!召嘛,召嘛,人家就是讨厌宦官嘛。”
宁愿被一个聪明人拆穿,也不要听一个傻逼的安慰。陈琳对何进的言论,深表遗憾,然而,却又无可奈何。
结果我们都知道了,何进的决定是愚蠢的、是无耻的、是不可原谅的。就此,东汉江山落于战乱。
为了避免跟乱臣贼子董卓接触,陈琳便开始依附于士族袁绍。
公元196年,前文提到过,曹操斩杀张邈家人于雍丘,其弟张超求救好友臧洪。臧洪出于兵力不足,求救袁绍。袁绍为了避免跟曹操产生矛盾,从而影响自己的整个利好局面,拒绝出兵。张超就此死去,臧洪深感悲痛。他认为,若是袁绍愿意出兵相救,孰生孰死也未可知。说实在话,袁绍这件事做得很不地道。当然了,站在袁绍的角度想,也是情有可原的。
于是,深感悲痛和愤怒的臧洪,开始跟袁绍对抗。
这一对抗,就是好几年,严重扰乱了袁绍称霸北方的脚步。为了彻底搬走这块绊脚石,袁绍决定让陈琳写一篇文章。晓以大义,动以真情,让臧洪投降。
为什么选择陈琳,而非别人写这封信?不仅仅因为陈琳写得一手好文,更因为陈琳是臧洪的老乡。
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就是这个道理了。
陈琳提笔便是千言,洋洋洒洒,读之落泪。中心思想只有一个:投降吧,跟着我袁绍有肉吃。
臧洪看后,不免悲从心来,他又想起了好兄弟、好哥们儿张超。于是,也提笔写了一封千言信。中心思想只有一个:不投降!袁绍的行为让天下人寒心!
信件看后,袁绍大为震怒,命令增兵强攻。
你要是以为臧洪坐以待毙,那就太小看他了。在城破之前,臧洪让两个手下乔装打扮,前去求救吕布。奈何,路途遥远,等回来时,臧洪已经被擒。
随着袁绍的部队越来越多,臧洪的粮食却越来越少。米粮吃光了,那就吃马匹,马匹吃光了,那就吃老鼠,老鼠吃光了。。那就吃人吧。这并非开玩笑,到了最后时刻,臧洪杀掉小妾,以供部属食用。
看着属下你吃手指,我啃胳膊,臧洪有着怎样的心情,今人不可能知道了。但,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也能猜个大概。属下吃饱后,臧洪哀叹一声,道:“我将命不久矣,你们还年轻,出城找袁绍投降,还有一线生机,不必为了看不见摸不着的‘义’来与我陪葬。”
属下听闻,纳头便拜,一边拜,一边哭道:“将军何出此言?我们追随将军这么久,岂能舍将军不顾?还望将军不弃,让我等誓死效忠!”
臧洪看着眼前的年轻人,也忽然动了真情,是啊,孔圣人曾经说过,要我们忠君。连君都不忠,那还是人吗?最起码,不是一个合格的军人。于是,臧洪站起来,对着遥远的天空,愤怒道:“苍天不正,我臧洪此为大义,而非私心!即便城破,我臧洪也不投降!”
属下受将领的情绪传染,一个个也是奋勇杀敌。然而,终究没能抵过肚皮。
当袁绍看着奄奄一息的臧洪时,连日来的攻城烦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三国风云录】最新更新章节〖第103章 往事并不如烟〗地址https://wap.xbqg9.net/4/4143/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