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赴京赶考,多睿衮两箭定情大玉儿(2/4)
连九州上,其他地区的人,也会来凑热闹。
只是,当时张良讲给清听的时候,清觉得这都是八杆子打不着,将来的事,哪有心思听这些,基本上是左耳朵进去,右耳朵出来......
“那个,师兄啊---”回到屋内,清满脸堆笑,把张良拉过来,央求道:“您要不再把这举武举考试的事,再跟我说说?”
“之前讲的,你都当耳旁风了吧?”张良白他一眼。
“哪能呢---”清赶紧嘿嘿笑道:“就是里面有些细节,还请师兄多给介绍介绍。”
“我大汉帝国,取材不拘一格,通常有三种方式,”张良心里也知道,自己这个师弟性情,便详细介绍道:“一是由达官贵人、各大世家推荐,比如东王,就可以直接推荐人,获得一定的官职;二是通过从军,累积战功,就可以逐步提升官职;第三嘛,就是通过这公开参加举武举考试选拔---”
“这举武举叫起来太麻烦,不就是高考嘛......”清插嘴道。
“不过不管哪种方式,一开始都不可能获得太高的官职,后面还要一步步往上升迁,这升迁之路非常漫长,通常没有比较硬的后台,很难爬上去,所以那八大世家子弟,获得升迁的机会就最大。”张良没理他,接着解释道:“这科举考试每三年一次,由礼部,也就是教育部负责,分举考试、武举考试,天下之间,男女不限,年龄在35岁以下,均可参加---”
“从初选到最后殿前答题,校场比武,前后要经历一个月的时间,所以每当这个时候,都是帝都洛阳城非常热闹的时节,很多九州上其他国家的青年才俊,也会慕名而来参观,甚至最近几年,这些外国的青年才俊,也会参加考试,特别是这武举考试,外国的年轻高手,战绩还相当惊人。这科考,渐渐成了九州七国展示国力、后备人才储备的舞台,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越来越得到九州七国的重视。”
清:“为啥不让两门都考?”
张良:“这是教育部的规定!”
清:“为啥不是一年一次?”
张良:“教育部的规定---”
“这教育部也不懂变通,忒不干人事,等我当了大官,就取消了这教育部......”清怒道。
和张良贫了半天,清总算把这“高考”整明白了,现在看来,没去帝都洛阳之前,也没啥好准备的,自己这字写的,跟鸡爪趴的差不多,看来参加举肯定是没戏,况且本来也只能参加一门考试。
至于这武功嘛,倒是可以试试,不过貌似也获得不了啥好名次。但至少终于可以到帝都洛阳去转转了,清心里痒痒的,恨不得现在就动身,早把那名次啥的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
东王府,东王书房。
当日晚上,东王把清叫到书房,郑重递给清两封信:“我儿把这两封信带着,一封交给相朱家家主朱元晦,一封交给武相刘家家主刘光武,相信看在本王的面子上,他们自会照护好你。即使我儿考试成绩不理想,在帝都洛阳,先混个一官半职,相信也不是难事---”
“好!”清伸手接过书信,小心收入怀。
见清收下书信,东王顿了顿,又详细介绍道:
“我儿可能也听说,本王的武功传自刘家,和刘家又有血缘关系,所以一直以来,本王跟原八大家的刘家关系不错,至于原八大家的另一个相朱家,本王本就是朱家的女婿,又跟他们有过一段渊源,关系自也不错。
当年辅佐父皇夺镝登基的朱家家主朱太公,前几年已然过世,目前朱家家主正是我岳父朱元晦,之前已经继承朱太公官职,官拜相。
至于原八大家的其他几家,只有孔家和本王关系不错,主要源于孔家在东北,有很多贸易,需要本王这边帮忙罩着。剩下五家,关系错综复杂,不提也罢。
不过目前朝廷内部,关系复杂,各大世家之间盘根错节,我儿西去洛阳,尽量不要惹事生非,得罪了哪一家,都可能得罪一片人。
目前,除了武相刘光武,相朱元晦外,在位的几个朝廷重臣:
司马家家主---司马述,官拜兵部尚书。
独孤家家主---独孤如愿,官拜刑部尚书。
朱家家主朱元晦的三子---朱宽公,官拜工部尚书。
王家家主---王介甫,官拜户部尚书。
赵家家主---赵廷宜,官拜吏部尚书。
孔家家主---孔举,官拜礼部尚书,也就是这次科举考试的管理部门---你所说的教育部。
可以说,八大世家除了西蜀唐家,在朝的势力都不容小觑。
本王几个兄弟,本王和四弟关系较好,下一辈的王子,大哥家的大王子勇庆,为人忠厚,至于二王子广庆嘛,你尽量不要招惹---”
“哦,知道了---”清漫不经心点头答应,心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铁血丹心之大汉帝国】最新更新章节〖第16章 赴京赶考,多睿衮两箭定情大玉儿〗地址https://wap.xbqg9.net/36/3669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