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节 精忠报国(2/3)
得强抓壮丁若是人民面对外族入侵却不肯去保卫国家,那结果只有一个,这个国家已经腐朽堕落到不值得人民去保卫。
“恶国家甚于无国家……人民爱的是国家为人民谋幸福的国家,而不是人民为国家做牺牲的国家。”
这是当时吴凡在大殿上针对国家不得在任何时候强抓壮丁的这项改革,对满朝文武所说的话。这段话是后世一位著名政治人物陈独秀说的。
以眼下这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觉悟来讲,吴凡的这番话很多人理解不透。但是,吴凡是奉诣改革,纵使他们强烈反对也是没有作用。因此,反对派只能带着满腹的狐疑和不屑默不作声。
此时,面对鲜卑大举侵占河北,全国兵员又严重损耗的情况下,单靠民众自愿参军显然已经远远不够补充兵员缺口。因此,改革反对派们借此机会大肆抨击吴凡的改革,并多次向曹冲上书,要求废止所有改革。在曹冲一一将之驳回后,反对派最后抓住兵员缺口太大,单靠民众自愿参军根本无法满足这件事,要求曹冲废止“不得强抓壮丁”这一规定
曹冲在这件事上也很为难。他当然是全力支持吴凡改革的,但是,眼下如果仍然坚持不抓壮丁,魏国很快就会被鲜卑灭亡。国家若是灭亡了,纵使改革再好,再有前瞻性,也不过都成了浮云。
因此,曹冲这段时间苦恼不已。在下诣要求夏侯惇等战将各率本部人马死守各个城池的同时,已经打算解散众议院,以便强抓壮丁这项法令能够顺利执行。等到了三个月的重组众议院期限后,相信壮丁已经抓得差不多了,然后在组建众议院,收回这项法令。
但是,解散众议院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将直接影响人民对皇帝的拥戴程度,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绝不能对这个念头。
曹冲为此举棋不定。
实际上,之所以造成兵员缺口无法补足,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吴凡的改革和宗教刚刚起步,人民对国家的感情还没有从以往的惯性上转变过来,还没有达到真正爱这个国家的地步。
二是,吴凡在“不得强抓壮丁”这项改革的后面,还有一项改革,就是预备役制度。但是,凡事得有个先后,目前这十五项改革已经让国家处在阵痛期,吴凡是想等过五年或十年后,再推行预备役改革。
人算不如天算,没想到鲜卑会在吴凡的预备役还没有推行起来之际,就已经大举犯境。
此时,吴凡将信低铺在膝盖上,提笔对小乔作以回信,大致内容是这样的:
他先是把人民之所以还不够爱这个国家的原因简单说了一下。因为这是导致自愿参军的民众远远无法满足兵员缺口的根本原因,有必要解释一下。
随后,吴凡对小乔讲:老婆,我想信你一定听过一首旋律很激昂的歌,名叫《精忠报国》。没错,就是屠洪刚唱的那首。既然人民现在还不够爱国,我们就用宣传的办法,像当年那场被称作是抗美援朝的战争一样,刻意渲染出能够激起民众同仇敌忔的情绪出来。
现在,几乎全国各地的每个县治,都至少有一座龙观祠(中原有些人口密度大的县,已经不只一座),炎黄教所宣扬的教义当中,就包含有忠义爱国。由此,以炎黄教的教民为宣传对象,让神使教他们唱《精忠报国》这首歌,在此时这个特殊时期所产生的影响将是难以估量的。
再有,我们之所以一直称中国周边的其它民族为蛮族,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文明程度远远不及汉人,很多行为都停留在原始**上,不懂得安抚;在他们所占领地区,必定有大量的屠杀、奸yin、掠虏等暴行。可以让每个郡县的官府,将这些暴行作以宣传图,再让刀笔吏写上令人一看之下即愤慨万分的文字,配以《精忠报国》这首歌,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只要这两项工作做到位,国家就根本不需要强抓壮丁,人民就会纷纷自愿参军抵抗鲜卑蛮族。
这两项工作,你当然不好直接去做,可以交给荀彧、郭嘉二人。至于《精忠报国》这首歌,你需要通过曹冲,抽调一位皇宫中的高级乐师,听你反复唱几遍后,加以谱曲。
书信写完了,待墨迹稍干,吴凡即将书信交给信差,令其以最快的速度返回。
……
五个月后,吴凡所率领的二十万远征军,以最快的速度回到洛阳。
此时,鲜卑蛮族大军已经被击溃。夏侯惇、张辽、徐晃等大将,各率一路近五十万人马对鲜卑蛮族长驱追击。最远的一支部队为孙策,一直追击到今天的贝加尔湖鲜卑蛮族被彻底消灭,自此永久退出历史舞台
据战后不完全统计,自从全国各地龙观祠陆续开始传出《精忠报国》的歌声,以及各地官府制作的各种宣传图文张贴出来后,此后三个月间,全国各地自愿报名参军的民众数量激增,其增势呈几何倍率
甚至,在第二个月后,各郡县的兵营不得不对报名参军的民众进行一定的筛选,只挑选其中身强力壮,孔武有力者。原因无他,要求参军抗击鲜卑的民众实在是太多了,忙得各地武官焦头烂额。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横行在超级三国志】最新更新章节〖第329节 精忠报国〗地址https://wap.xbqg9.net/31/31808/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