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节 赵范提媒(2/3)

起一片红晕。

经过这么一段i曲,樊氏自然不好再继续呆下去,连忙起身,快步离开了。

赵云也觉得ng尴尬,看了一眼樊氏远去的身影,问赵范道:

“此是何人?”

赵范一直在看着二人的反应,这会儿呵呵一笑,道:

“此乃家嫂樊氏也。”

赵云听到这里十分不解,又有些嫌怪地道:

“贤弟何需令家嫂斟酒?此实不应该也。”

赵范笑道:

“只因此中有个缘故,望尊兄能够答应。”

赵云不是随便许诺空头支票的人,因此没有直接答应,而是让赵范详细说明到底是什么事,赵范因此继续道:

“先兄弃世已三载,家嫂寡居,终非了局。弟常劝其改嫁,家嫂却道:‘若得三件事兼全之人,我方嫁之:第一要文武双全,名闻天下;第二要相貌堂堂,威仪出众;第三要与家兄同姓,我一生只做赵家人。此三件事若缺一件,我宁愿终生寡居。’这世上哪有这般巧合,然而,未曾想今日竟是让弟遇到。尊兄堂堂仪表,名震四海,又与家兄同姓,正合家嫂所提之三件事要求。若不嫌家嫂貌陋,弟愿做此媒人,与尊兄结成累世之亲,不知尊兄意下如何?”

赵云听到这里,大惊之下愤然起身,道:

“吾与汝既结为兄弟,汝嫂既吾嫂,岂可做此人伦之事乎?”

赵范也连忙起身,讶异道:

“弟只是一番好意,尊兄何必如此发怒?”

赵云此时已是走出座位,道:

“此事休得再提”

言罢,赵云转身朝大堂口走去。

将到口的时候,赵云忽然想起还没有和赵范说起劝降的事,因此停下脚步,转回身道:

“此前我曾说过有要事在身,实则就是吴都督命我来此劝降汝等。如今荆南四郡兵微将寡,与我军之形势好似j卵与山石一般。桂阳城弹丸之地,又无险可守,根本不足以抵挡我军之攻势。望弟审时度势,莫要自负顽抗,以至死无葬身之地。”

赵云的政治力不高,又是武将,劝降的态度难免有些生硬。而赵范心中的计划刚刚被赵云破坏,此时正在郁闷之际,对劝降这件事自然不会立即答应下来。因而推脱说,要和部下将臣们商议一下,过几天再给答复。

赵云这时也不便在此久留,便告辞离开了。

大堂往府走的路上,正好途经樊氏居住的厢房,此时樊氏正在屋前晾衣物。看到赵云走了过来,樊氏连忙低下头去,却是并没有进屋,而是静静地站着。她希望赵云从自己身边走过的时候能和她说点什么,因为她很清楚,i叔子赵范必然已经把自己的事和赵云说过了。

赵云看到樊氏也不由得怔了一下,脚下的步子却是没有丝毫放缓的意思,更没有和樊氏说话,而是直接从樊氏的身后走了过去。

留下樊氏望着赵云的背影,神情黯然。

实际上,如果赵云没和赵范结拜为兄弟,对于娶樊氏这件事,赵云虽然也会在名节这方面有些犹豫,但至少不会出离愤然。恰恰是赵范想要把事情做得完美一些,关系搞得更近一些,和赵云结拜了兄弟在先,才令赵云对迎娶樊氏这件事无法接受。

赵云现在身为使者,住宿方面,就按照惯例住在桂阳城的驿馆里面。这是由于他与赵范刚刚闹僵的缘故,否则以赵范的意思,今天晚上是要安排他在太守府住下的。

桂阳城的规模还只是i型城市,驿馆建设得也非常狭i,仅是一座普通的四合院,院子里连地砖都没有铺,加上一棵要死没死的老槐树,令整个驿馆显得格外的苍凉。

驿馆的杂役是一名年纪快有七十的老头,赵云看他年纪太大,询问了驿馆里的一些相关情况后,就让这个老杂役回家去了。随后,赵云自己动手从仓房里收了些木炭,回到自己所住的东厢房,将木炭放在炉子里引着了,便打开卷在头的草席,扫了扫被褥上的灰尘,合衣而卧。

此时时间为晚上八点左右,偏僻而狭i的桂阳城没有任何夜间商业和娱乐活动,整个城市早早地就陷入到一片黑暗之中。驿馆虽然不大,但由于只住了赵云一个人,由此就显得十分空旷。黑暗中仅见赵云所在的东厢房里,有微弱的红光闪动,是炭火在炉中燃烧的缘故。

赵云在上翻来覆去辗转许久,yn湿的环境让人难以成眠。直到炉子里的木炭烧了二茬,热气渐渐上来了,驱走了yn湿寒意,赵云这才糊糊地睡去。

这一路上晓行夜宿,赵云连续赶路七天,已是十分乏累。再加上白天的时候在太守府上喝了不少,赵云的酒量又是“不擅”,这一睡着就睡得很沉。

以至于院子里的一些轻微的响动,赵云都没有听见。

……

正在熟睡,院子里突然刮起一阵狂风,吹得那棵老槐树剧烈摇晃,树影投在窗纸上不停地摇摆,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仿佛下一刻就会被狂风拦腰吹断一般。

赵云感到一阵寒意,起身看了下炭火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横行在超级三国志】最新更新章节〖第261节 赵范提媒〗地址https://wap.xbqg9.net/31/31808/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