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章 眉毛(2/3)
似自己正面对着一团空气,李承道一个人自说自话“流浪时经过一个国家,他们的书籍上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与民同庆,皇家开放围场给百姓参观,有兴趣的百姓可以乘坐特制的防御马车进围场游览。但为了安全起见,未出围场前百姓不得私自出防御马车,以免被野兽袭击。一日,一家岳母、父母与孩子四人同车游览。中途不知何故,母亲私自下车,被潜伏在周围的野兽窜出袭击。岳母为救女儿下车,最后被野兽活活咬死,被救回的母亲也深受重伤”
“事故发生,皇帝立即责令围场暂时关闭,相关官员联合查案;而涉案的相关部门,也派了人员对受伤的人进行陪护。这时候,舆论开始了。一方借用此案例,结合以往的事实典例,大谈特谈弱者更容易获得同情的理论,呼吁百姓尊重规则,尊重法律;而非让强者,因为一个是弱者的违规而受到无辜的牵连”
“另一方,则是从‘与当事人相关者声称,当事人不知道自己仍处于围场内、以为已经出来的言论发出后,被公众直接判定这个说法是为了赖上相关官员‘这一现象入手,责问公众为什么要在事故发生不久、事实还不完全弄清楚明白之时,便急于认定受害者该负全责。责问为何舆论会如此冷血?他们认为,在法律作用起来之前,先入为主,舆论先进行了道德审判,无疑是不公平的”
“公众们基于与当事人相关者的言论直接判定,同样有理有据。事发时当事人相关者声称,当事人并不知道他们还在园区范围内,以为已经出来了才下的车,显然是一个模棱两可的言论。作为辩解方,他的每一句话都应该为法律运行时成为证据做准备。所以不知道、以为这些容易造成误解的词,不应该使用。如若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无辜,相关者应该准确些,用‘我没有被告知、官方没有告诉我’之类的明确词语。否则,‘我认为、我不知道’算什么,是官方没有告诉你,还是你没有听?退一步讲,作为皇家专用的围场,野兽出没频繁,可能没有被围起来吗?可能没有作为进出口的门吗?那么,出门进门你看不见吗?”
“相对应地,有人提出围场安全提醒的冗余度问题,即围场方面是否设置多个提醒提示环节,来避免最终出现安全问题;毕竟涉及到人民的生命安全,怎么反复提醒也不为过”
“总结起来,前者可怜围场的相关人员,虽然有理由万千,在面临突发的流血事件时,在面临舆论时,在不知所措中,还是采取了退步忍让的态度;由此类似的事例认为,我们对规则缺乏一个基本的尊重。后者认为不管怎样,女子付出了母亲丧命、自己受伤的代价,已经足够惨痛;而这种先入为主的道德审判是不公正的,它会让受害者遭受二次伤害,让本该通过法律来明确的责任界定显得多余”
“乍听起来两方都有道理,那么,究竟应该支持哪一方?”
主语不明,似乎是事件的做结,又似是在询问孔颖达,李承道望着他,漆黑如墨的眼睛一眨不眨。而孔颖达面色如常,仿佛一直在认真听着李承道的话,并等着他继续下去。
无言中李承道盯了片刻,方才收敛起目光,悠悠道“有人将舆论分为三种境界:一是一味同情弱者,站在道德高度上对强者进行谴责;二是知道部分真相,先一步进行道德判断,让大众跟着他们的导向走,永远不明真相是最好,否则用一波三折来做结脱身;三是各自抓住部分,不同视角各自发表观点、各自为战喋喋不休,由包括了一些懒得思考、懒得一点一点求证的民众选择支持”
“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为了赚人眼球;因为舆论的载体有人买才有人卖,才有利益可图”
“而极其不正常的舆论,不在这三种境界之列“李承道抬头冷冷地瞥了孔颖达一眼“正如会像孔夫子所言,舆论的可怕之处,是利用者往往别有用心”
敏锐给捕捉到孔颖达端着茶杯的手微不可察地轻轻抖动一下,李承道只觉心中畅快无比,不枉自己白白浪费了这么多口舌。
不知是忽略了李承道的小小恶意,还是故意转移话题,亦或者是反击,只见孔颖达反问道“殿下认为,大唐目前所处的阶段,是正处于第一境界与别有用心者的结合~体?”
“大唐所处的境界我管不着,我只管舆论可以杀人,甚至可以灭国;而普通民众或多或少会被利用,完全不明白自己已经成为了共犯。我费尽口舌,仅仅是让孔夫子对舆论的变化与影响有一定的了解、一定的认识。我只知道,舆论手段一直被利用,而且越用越顺手。大唐的绝大一部分民众,达不到相应的境界”不管他什么用意,李承道不接招,接凑起来便按照自己的计划与套路来“千古恨,轮回尝。咱们的陛下足够圣明,他若是的确不希望李唐的江山散掉,不希望李唐的江山被他的不肖子孙败坏殆尽,不希望李唐的江山千古轮回着朝代更迭的故事,应该会明白一个正确的舆论导向的重要性,壮士断腕!”
书房中安安静静的,蜡烛噼里啪啦的声音都能听见。很一段时间,空气中只有李承道断断续续的人声。这副场景,仿佛是世间众生安静了下来,默默地听着李承道在台上表演式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保媒大唐】最新更新章节〖第四百章 眉毛〗地址https://wap.xbqg9.net/31/31726/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