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刘备(1/3)
论三国演义之刘备
刘备绝对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从小时候伟伟就讨厌此人。一个大男人,动不动就泪水涟涟,又或者向部下倒头便拜,真是假得要命呀!但是在伟伟历经‘波’折,深知社会的打拼不易时,便开始被刘备深深吸引,重新去发掘他的言行举止,突然发现做刘备殊不容易。
一开始刘备就已经很懂得包装自己,从小就去游学,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人为友,到与张飞、关羽桃园三结义更是将个人微薄的力量扩至最大。然后刘备见人便自诩皇族血统,四处寻亲认戚,不经意间‘混’到了个皇叔名号,将他的野心彻底点燃。他开始奉天子“衣带诏”堂而皇之去声讨强大的曹cao,哪怕被曹cao追得抛妻弃子也在所不惜。
可以说刘备绝对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为什么伟伟这样说呢?因为伟伟发现自从刘备以汉室宗亲的身份掣出匡扶汉室这面大旗后,所有‘浪’漫主义者便一一自觉站于刘备旗下,关羽张飞自不必说,这些‘浪’漫主义者名单中大名鼎鼎的有赵云、诸葛亮、庞统、魏延。不出名的有孙乾、简雍等等人。只因刘备经常寄人篱下,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cao、袁绍、刘表等人,几经‘波’折,却仍无自己的地盘。赤壁之战前一直处于东躲xi zang的挨打状态。伟伟认为只有‘浪’漫主义者才会跟着他东奔西走,认定必能帮助刘备匡扶汉室江山,一统天下而自己能流芳百世,只有抱这样的‘浪’漫主义,方能身负王佐之才而坚定不移地跟着刘备这个如丧家之犬的主子一条瞎路走到底。
此时的刘备在演义上有一个场境真是令人拍手叫绝的:玄德败军不满一千,狼狈而奔。前至一江,问之,乃汉江也。乃聚饮于沙滩之上。玄德叹曰:“诸君皆有王佐之才,不幸跟随刘备。备之命窘,累及诸君。今‘日’身无立锥,诚恐有误诸君。君等何不弃备而投明主,以取功名乎?”众皆掩面而哭。看到这里伟伟每每为刘备暗暗叫好,结果就是所有人都哭泣了,而且反过来劝刘备不要丧气。刘备虽然输了阵,但反而只用一句话就赢得了所有人的人心,真的是令人击节称快的,伟伟也是在此处真真正正发现了刘备的厉害和人格魅力。刘备其实就像大多数人一样并无很大的能力,他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但他懂得收买人心,一句话就能把你卖了,还要对他死心塌地的忠诚。怪不得曹cao识人,直呼天下英雄唯使君与cao呢!
刘备‘性’格很复杂,他又是一个悲剧主义者。看他一步步走来殊不容易,他像是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人,只是懂得自己打造平台,为自己做宣传包装,其实如刘备的汉室血统不知有多少人,并不是只刘备才独有。难能可贵的是刘备能一直拥有这样的理想,为了理想去拼争,他是一开始就这样去做直到死那一刻。所以他的执着注定了他又只能是一个悲剧主义者。从他在孙权处策马时,发现自己开始长出赘‘肉’便心生难过,认为自己在虚度光‘阴’,到他闻知关羽被擒而亡后,更将他的悲剧主义‘色’彩表现得淋漓尽致。你看他降诏曰:朕自桃园与关、张结义,誓同生死。不幸二弟云长,被东吴孙权所害;若不报仇,是负盟也。朕‘玉’起倾国之兵,剪伐东吴,生擒逆贼,以雪此恨!”大家看到没有,是要起倾国之兵,想来刘备这个悲剧主义者已经抱着同吴国一齐毁灭之心了。
这时候赵云站出来说:“国贼是曹cao,非孙权也。”
刘备不听。
赵云又说:“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
刘备在这时又说了一句充满悲情的话,绝对令人侧目:“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
真的是听得人瞠目结舌的,所有人都知道刘备的江山真是来之不易的,在坐稳江山自称为帝后,竟然就要为了‘私’仇而弃辛苦打来的江山于不顾,抛匡扶汉室这个伟大理想于脑后,直要与东吴同归于尽,真是将悲情主义散发得淋漓尽致。到刘备临死一刻,都仍然是一万个不放心,你听他说:“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
孔明曰:“有何圣谕?”
刘备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孔明听得汗流遍体,手足无措,泣拜于地。
从此的孔明便因刘备一句话从神坛跌落,成为一介凡夫,更变作刘禅的‘私’人管家。刘备到临死一刻都未对身边的人放心过。甚至还要赵云“早晚看觑吾子”活脱脱又是一副可怜的守财奴样子,只想子承父业,长保帝位。
无用怀疑的是刘备看人极准,这是三国王者才独有的一种超级技能。他看马谡之才,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他让魏延独当一面固守汉中,他识诸葛亮之诚能帮其固守江山,他早早揽赵云于手中,确是有知人之明。
论论刘备的武力,刘备生在那个峰烟四起的‘乱’世,自然会些武艺。演义上说刘备持双股剑某种意义上只是一种摆设。
有一回刘备无聊拿起草鞋编织被诸葛亮斥其无大志。其实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吕布之戟指中原】最新更新章节〖论 刘备〗地址https://wap.xbqg9.net/31/31541/5.html